▲资料图。图/视觉中国

今年3月,有外媒曝出,在中国有相当多持虚假资格证的“假”足球教练,集中在青训和业余足球领域,一时间引发舆论关注。

新华社记者日前走访多地发现,在有的城市,足球市场火爆后,不少英语培训机构的外教跳槽去做了足球培训。在很多中小城市,假洋教练现象更加突出,有青训机构负责人称,“2017年就曾经遇到过经纪人向我推荐,说是只要外国人的脸,办假证就行。”因世界各国教练员体系各有不同,即使基层地方足协层面也很难分辨。

非但如此,近年来,涌入中国足球培训市场的,还有许多以国外职业俱乐部、著名球星命名的青训学院。有些所谓的“洋青训学院”,其实是以挂牌、擦边球方式存在。

“青训强则国家队强”,是足球领域亘古不变的道理。世界上的足球强国,也都很依赖成熟青训体系带来的强劲足球人才输出。正因如此,抓青训是2015年公布的足球改革方案释放出的重要信号。与之而来的,则是青训市场快速升温。

而洋教练大量涌现,正是青训市场火起来的信号。由于中国本土优秀青训教练资源的多年欠账,这块空白的确需要洋教练来填补。事实上,这也是中国足球对外开放、走向国际化的一部分。

但引进洋教练,不等于能“滥竽充数”。而眼下的假洋教练乱象,表明这层顾虑非杞人之忧。

一方面,因工作签证对真洋教练的资质设置的门槛较高,导致真洋教练进不来;另一方面,巨大的市场需求之下,有些培训机构“另辟蹊径”,为了利益大开方便之门,只要“长着老外脸”,哪怕你是卖重庆小面的业余选手,也被追捧。这闸口未免放得太开。

而有些资质存疑的青训学院“趁火打劫”、“挂羊头卖狗肉”,虽然打着国外职业俱乐部、著名球星命名的名号,但在师资、理念等方面都与真正的国外职业俱乐部没有联系。这无异于将孩子和家长当韭菜割。

种种热闹背后,泥沙俱下的假洋教泛滥对中国青年足球的负面影响,值得有关部门的重视。有些以次充好的假洋教练现象,已有欺诈之嫌,工商部门该监管介入的不应含糊。虽然这块或是新“业务”,但随着足球培训市场的兴起,这方面的监管意识必须适时跟上。相较于家长个人,监管部门也更有能力去减少这其中的信息不对称。

这并非否定青训市场或洋教练。据中国足协官方统计,截至2019年5月,全国各类社会足球青训机构从2015年的1983家增加到6951家,四年间增长了4968家。

任何行业在爆发式增长的过程中,都难免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无序”,但必须警惕泡沫被放得过大。若青训更多成了假洋教练和不合规洋青训学院的捞金狂欢,那也是对“实实在在抓青训”这一改革路径的偏离。

所以,面对当前的青训市场乱象,一要加速推进本土青训教练的培养,二要在洋教引进和信息筛查上,解决机制关卡和信息不透明的问题。同时,尽早建立必要的行业规范和标准。让假洋教、假培训机构少些浑水摸鱼的空间。    

置于改革的视角来看待当下的青训市场乱象,不乏隐喻意味:足球改革给青训市场释放了很大的空间,这是进步,但这不意味着推向市场后就“一放即灵”,新的问题难免出现。如何在新的场景中,确立新的合理管理方式,避免“假洋教练”充斥之类的乱象,是足球改革在推进中必须要直面的问题。    

□任然(媒体人)

编辑 陈静  校对 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