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U11的足球少年们庆祝夺冠。 北京市体育局供图


“为北京一拼到底,为北京一赢到底!”10月14日,在北京市足协小花猫儿足球培训中心举行的庆祝仪式上,北京青训中心男子组U10、U11的孩子们再次喊起这一激情口号。在国庆节假期落幕的2023年中国足协青少年足球锦标赛(重点城市组)总决赛中,北京U10黄队和U11黄队夺得各自组别的全国冠军。


两支青少年球队同时获得全国冠军展现了北京市足球青训的成果,这一来之不易的成绩也成为本市足球青训工作的新起点。


双喜

北京两队夺冠,教球更要育人


9月30日至10月6日,中国足协青少年足球锦标赛(重点城市组)男子、女子的6个组别总决赛分别在青岛、梅州、南京、武汉和苏州5个城市进行,这一赛事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十四五”期间15家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派队参加的比赛。北京市去年9月入选第二批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各年龄段共18支队伍代表本市参加这一赛事,最终U10黄队和U11黄队在各自组别登顶。


根据竞赛规程,男女U10、U11、U12组别进行3个阶段循环赛,整个赛事持续9个月。北京的两支队伍在3个阶段都交出理想答卷,U10黄队第一阶段7战全胜,第二阶段6胜1平,总决赛6轮为5胜1负;U11黄队同样以7战告捷的成绩结束第一阶段,第二阶段5胜1平1负,总决赛阶段以5胜1平夺冠。


除了将冠军奖杯带回北京,孩子们在训练、比赛过程中的收获更丰富。在10月14日的U10和U11的公开训练课上,人们看到,孩子们训练前会主动将书包整齐地放在指定区域,全队的书包朝向都一样。


北京U10黄队教练闫为治介绍,教练组成员会随时注意自身言行,“孩子们还小,会模仿教练的一言一行,所以我们要做好自身。带这些孩子,不仅要教他们踢球,还要以足球为工具育人,让孩子们得到全面发展。我们平时说得最多的是做人的道理,比如,与队友产生摩擦后,怎么去良性沟通;比如,足球是团队运动,大家怎么拧成一股绳。夺得冠军,与平时的点滴分不开。”


让北京U11黄队教练卫振华欣喜的是,孩子们开阔了眼界,在和不同城市球队交手时,见识了不同的足球技战术风格。更关键的是,他们知道面对困难时如何克服。卫振华历数着球队的收获,“我们在比赛中经历过上半场落后3球,下半场进4球的逆转;球队在决赛中击败了曾在第二阶段战胜过我们的大连队,这对教练和球员都是非常有益的经历。”


在男、女U10至U12年龄段,北京队采取了组建“红黄队”的模式。 北京市体育局供图


模式

组建红黄两队,给更多孩子机会


北京市足协专职执委兼秘书长陈长红将中国足协青少年足球锦标赛(重点城市组)称为“体教融合的一次大检验”,因为代表北京参赛的孩子有的来自校园,有的来自北京市青训机构。


陈长红介绍,本次北京在男子、女子U10至U12年龄段都采取了组建“红黄队”的模式,“红队是全市选拔,黄队是以去年京少联赛的冠军球队为主要班底。这种方式扩大了精英球员的人数,能让更多孩子获得参赛机会。”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青训选才包括青训机构推荐、球员自荐和球探发掘3种模式。陈长红专门介绍了球探工作,“北京市足协专门有一支球探队伍,为了保证公平公正,他们在观赛时不会暴露身份,在青少年赛事中寻找、发掘好苗子,反馈给市足协。”


青训保障是另一项细致工作,陈长红表示,市足协在各支青少年球队的队医、外出比赛餐食、训练装备和场地方面都下足了功夫。在小年龄段,青训中心会通过大数据记录孩子们的跑动情况,对于年龄大一些的球员,则通过佩戴专业设备来监控身体情况,便于教练员在训练安排、人员使用等方面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通过选才、组队和平时严格的训练,才有了10月5日那天,两支京城小男足球队在青岛和南京同时站上最高领奖台的一幕。


北京青训中心男子组U10、U11队员在庆功会上合影。 北京市体育局供图


规划

步入正轨,青少年赛事将有清晰赛历


除了青少年球队的选才与组队,小球员们成长的另一个关键就是竞赛平台。目前,北京市已经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竞赛体系,不仅有不设门槛、体验快乐足球的百队杯,还有甲、乙、丙三级的京少联赛。U13、U15、U17年龄段球员可参加希望杯、锦标赛和市运会。在校园里,孩子们还可参加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的小学、初中、高中多组别赛事。


据陈长红介绍,本市各项青少年足球赛事将于2024年彻底步入正轨。今年年底前,市足协将发布清晰、完整的北京市青少年比赛计划日历,以便青少年和青训机构提前安排参赛计划。


两个年龄组别的冠军只是起点,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石风华表示,通过青训基地建设,以及各个青训俱乐部的大力投入,本市青少年足球成绩近年进步明显。在后续建设过程中,市体育局、市足协等相关单位会吸取先进国家的经验,把足球青训体系建设得更加完整,更符合孩子们的需求,“让他们不仅通过足球运动增长技艺,更能磨炼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为未来的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新京报记者 周萧

编辑 王春秋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