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咏去世,很多看过他节目的人都感到震惊和难过。公众的反应,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在哈文发了那条“永失我爱”的微博后,新浪微博短时间瘫痪,这是检验一个事件影响力的标尺。

 

但是,也有很多“反应”让人瞠目结舌。我有一个朋友就非常生气地拉黑了好几个人,那些人很快地利用李咏的照片做了海报,宣传自己的保险或者抗癌药物。这种营销让人反感,也很拙劣。因为面对如此冷漠的“宣传”,谁又能接受你的产品呢。

 

现实是冷漠的人还很不少。10月30日,新浪微博热搜中出现了一条“哈文朋友圈”,那是一段拙劣的人生感悟,核心意思是人应该珍惜当下,恋人之间不应该争吵,不然当其中一人发生不幸就追悔莫及——这个意思可能是对的,但是却并不是哈文所写的。

 

哈文身边的工作人员表示她没有发过这样的朋友圈,而哈文自己在微博上也没有发过这一段。过去相当长时间,哈文每天都会发一条“早安”的微博,除此之外,她极少表达自己的情绪。就她那一条“永失我爱”的微博来看,她和李咏在美国抗癌的这段日子,虽然艰难,但是也会非常“团结”,不会出现那段冒牌文章中的“后悔”情绪。

 

非常可惜,很少有人会去想这里面的前因后果。很多娱乐自媒体的微博账号,都转发了这条“哈文朋友圈”,没有任何求证。要知道,这只是一段文本文档,连头像都没有,也不像手机截图。这样的文字,到处可以找到。如果是哈文朋友圈的内容,最起码看起来要像一点。

 

流量为王的自媒体时代,人们很急切地要蹭热点,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要蹭的热点,是一个生命的离去,而你又标榜很爱这个人,为他的去世惋惜,现在却不加鉴别地利用他,甚至伤害他的家人,这就非常自相矛盾了。蹭热点其实有相当大的风险,如果缺乏基本的伦理,读者会对你失望,最终会导致优质用户的损失。

 

比如,一家据说阅读量达到千万的文章,标题赫然是《李咏的去世,是死于西医,死于钱》。有钱到美国治病,但是没有治好,这和“死于西医死于钱”完全是两码事。这篇文章的目标读者,可能是喜欢中医而又没钱的穷人?或者是要煽动人们的仇富情绪?这样的营销,其实是一种相当无耻的行为。

 

这些蜂拥而至的营销,就像让人讨厌的苍蝇。有鉴别力的读者会感到恶心,但又毫无办法。当然,它们也不会在一个阵地停留太久,等到下一个热点到来,它们就又会扑上去,像一阵风一样。就这个角度讲,我很希望被伤害的人站出来打官司,不要轻易放过他们,或许只有这样他们才会长点记性。


□张丰(评论人)


新京报编辑 吴龙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