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间12月4日(北京时间12月5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最著名的书信——“上帝之信”手稿于纽约佳士得拍卖行进行拍卖,以289.25万美元的高价成交。此前在佳士得拍卖行网站上公示时,爱因斯坦的“上帝之信”估价100万美元到150万美元。


佳士得拍卖行网站公示“上帝之信”,拍卖价为289.25万美元。


“上帝之信”体现爱因斯坦无神论倾向

 

1954年,即爱因斯坦去世前一年,爱因斯坦用德语给宗教哲学家埃里克·古特金特写了一封信,作为对古特金特作品《选择生命:圣经中的反抗召唤》(Choose Life: The Biblical Call to Revolt)的回应。在这份一页半的手写书信中,爱因斯坦表达了自己对于宗教和上帝的立场。

 

“上帝这个词对我来说只不过是人类弱点的表达和产物,圣经是一系列古老而又相当原始的传说。”

 

信中的内容似乎提示我们爱因斯坦是一名无神论者。然而爱因斯坦并不认可自己是一名无神论者,而且也不愿意被贴上“无神论者”的标签。

 

爱因斯坦是一名犹太人,在“上帝之信”中,他也提到了对犹太教的看法。犹太教认为犹太人是上帝挑选的子民,爱因斯坦认同自己犹太人的身份,但否认犹太人是“天选之子”。“对我来说,纯粹的犹太教和其他宗教一样,都是原始迷信的化身。对于我来说,我很高兴我隶属于犹太人群体,我深感自己扎根其中……就我的经历而言,他们并不优于其他民族。”爱因斯坦认为,犹太人的一神论和特权地位是一种自欺欺人。


科学读物引导爱因斯坦质疑《圣经》


在1996年出版的爱因斯坦传记《Einstein: A Life》(中文译著名为《爱因斯坦全传》)中,传记作家丹尼斯·布莱恩写道,爱因斯坦在12岁前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但是他之后抛弃了宗教信仰,因为感到自己被谎言所欺骗。

 

1946年,爱因斯坦反思自己的早年生活,并写下了一篇自述文章:“今年我67岁了,来日无多,现在做在这里打算写点东西,就权当自己的讣告了。”文章中爱因斯坦提及他如何背离了宗教。

 

“大多数人花毕生的时间去追逐一些毫无价值的希望和努力,这是我在少年时期就已经深切意识到的道理。”爱因斯坦是一对毫无宗教信仰的犹太夫妇的儿子,但幼年的他对宗教相当虔诚。爱因斯坦的父母不容纳任何宗教思想,但是爱因斯坦在学校接受了宗教教育,并对宗教产生了狂热的情感。与广为流传的励志故事不同,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是一位差生,他各方面均表现出色。他设法遵守犹太教的教义,甚至自己创作赞美诗赞美上帝,他的家人却对他的“表演”不屑一顾。


本次拍卖的上帝之信 


直到12岁时,通俗科学读物开始引导爱因斯坦质疑《圣经》的真实性。“其结果就是染上一种疯狂的自由思想,并且交织着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疑问:国家用谎言欺骗了年轻人。”这让爱因斯坦产生了对权威的怀疑态度,此后,他对社会既存的信念都保持一致的怀疑。“后来,由于要更清楚地弄明白因果关系,我的怀疑精神失去了原有的锋利性,不过它从未离开过我。”

 

少年时期的宗教天堂一去不复返,但这是爱因斯坦作为个人对外界桎梏的首次反抗。通向天堂的道路平坦诱人,通向未知真实世界的道路崎岖坎坷,后者的存在并不取决于人类的主观意愿,但爱因斯坦认为真实的世界充满了魅力,“有如争取自由、得到解放一样,吸引我们的凝视深思。”


他信仰斯宾诺莎的上帝


选择背离宗教之后,爱因斯坦遵从了家族传统。后来,他在申请瑞士公民身份时,在宗教信仰一栏写下“无教派”(德语konfessionslos)

 

在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就读期间,爱因斯坦广泛涉猎,这进一步塑造了他的宗教观念,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观点对他的影响最大,也最为持久。斯宾诺莎信奉的上帝是一个无形的、没有人情味的上帝,它统摄宇宙的有序性和令人敬畏的自然之美。这种哲学,与科学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上帝之信”写于1954年1月,爱因斯坦回答了宗教哲学的终极问题:上帝是否存在?我们是否拥有自由意志?他的回答带有庄严感,他信仰一种更宏大的宇宙宗教,无形的上帝主宰秩序,但不能主宰个人的自由意志。

 

一直以来,爱因斯坦都秉持着对权威的怀疑,对个性的尊重,对民主原则和社会平等的渴望。这也就是为什么爱因斯坦不喜欢被贴上“无神论者”的标签,他同时也批判狂热的无神论者,他认为他们的不宽容与宗教狂热分子的不宽容别无二致。


作者:新京报记者 吕婉婷

编辑:寇淮禹   校对: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