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倪伟)今天(12月19日),“高文有典 美行如圭一一郑振铎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展”在国家图书馆开幕,部分在郑振铎努力下保存下来的宋本古籍集中亮相,讲述这位文化巨匠献身于爱书、护书、献书的一生。


展览分为“力挽狂澜铸书魂”“保护征献张书韵”“嘉惠学林振书香”“化私为公续书脉”四个单元,展品包括郑振铎手稿、藏书印章、珍藏的古籍善本、“烈士”证书、原文化部褒奖其捐书之功的“褒奖状”等70余件。


观众在看展。摄影/新京报记者浦峰


郑振铎1898年生于浙江温州,笔名西谛,是我国著名作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和藏书家,以及新中国文化和文物事业的开拓者和莫基人。抗战期间,郑振铎在上海倾囊收购流散古籍,并联合张元济等知名学者在上海组织“文献保存同志会”,抢购如张氏适园、刘氏嘉业堂等私藏珍本,避免民族瑰宝流失损毁。


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出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凡有接收捐献或收购到的重要善本,都优先转给国家图书馆收藏。在他亲自主持和参与下,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文物保护法规,提出文物保护的思想,为今天形成“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护和古籍保护工作方针莫定了重要基础。


郑振铎革命烈士证明书。摄影/新京报记者浦峰


此次展览呈现了一些重要古籍入藏背后的秘辛,其中体现了郑振铎关键性的贡献。一本展出的珍贵的宋刻版《昌黎先生集》颇具代表性。1951年,为了推动海外珍贵文物回归,郑振铎建议成立“香港文物收购小组”,由广东省银行香港分行经理徐伯郊等人负责,该小组重要工作就是收购身居香港的收藏家陈清华的珍贵善本。1956年,陈氏藏书正式入藏北京图书馆,其中就有稀世珍品南宋綵堂《昌黎先生集》和《河东先生集》。


观众在看展。摄影/新京报记者浦峰


以前,废旧古书往往会被纸商作为原料“入锅化浆”,郑振铎痛感“图籍之又一大厄”,“目击伤心,无力回天。惨痛之甚,几有不忍过市之感。”他不仅自己曾花费六千金收购旧古书,还亲自考察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废纸收购处和轻工业部造纸厂,在他的关心和警示下,很多珍贵古籍幸免于难,就包括宋本《文选》《金石录》和明刻本《三峡通志》、清刻本《通州志》等。


郑振铎去世后,家属秉承遗志,将他生平藏书全部捐赠给国家图书馆,为国家图书馆善本馆藏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观众在看展。摄影/新京报记者浦峰


同日,《国家图书馆西谛藏书善本图录》首发式及出版座谈会在国图举行。


新京报记者 倪伟 摄影记者 浦峰 见习编辑 于音 校对 陆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