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王俊)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科技不断发展,科技体系不断完善。清华大学公管院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在肯定中国科技创新改革成功的同时也表示,中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仍不足,不少领域技术依赖严重。


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中国科技迅速发展的40年,从落后的科技创新体系,到现在,创新系统改革和加强研发投入均取得巨大进步。12月17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改革开放研究丛书”发布,丛书中《中国科技发展与政策(1978~2018)》系统总结了40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情况,捋清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脉络。


该书领衔作者为清华大学公管院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从事科技与创新政策领域研究,曾参与多个重大科技政策制定过程,并两次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解科技与产业发展政策。


中国科技仍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薛澜指出,中国科技创新改革取得的成功之处体现在,在创新系统改革和加强研发投入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的研发投入已领先发展中国家;在航天领域、高性能计算机、新能源、纳米材料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能力和效率大大提高。


原因在于,一方面国内改革对创新的内在需求形成对创新体系改革的动力,同时国内改革的大环境为中国创新系统的大胆改革提供了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国外诸如科技园、知识经济等方面的经验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而国外创新主体的参与推动了改革的深化,提出了新的改革需求;另外国内改革和国际融合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他也强调,中国的原创高水平研究与美国差距明显;中国整体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劳动生产率不高。“从2001年到2010年十年间,中国在全世界各国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排名中仅仅从第81位上升到第77位。”薛澜说。


此外,中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不少领域技术依赖严重,比如半导体生产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产品质量无法满足需求,知名品牌缺乏,中国游客海外购物范围之广成为特色。


“中国应不断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中兴事件发生后,引发了公众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探讨。


薛澜告诉记者,中国应不断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中国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冷战期间巴黎统筹委员会对中国实施禁运,现在《瓦森纳协定》依旧对中国禁运先进设备和技术。我们需要的关键技术,想买也买不到。所以,一些关键技术还是需要自己去研究创新。”


“很多核心技术的研究周期很长,但依旧需要不断追赶、不断创新,才能看到跃迁的机会。并且,我一直强调的是,技术创新依靠市场机制,但在一些核心的领域,国家的支持必不可少。”薛澜表示。


此外,也有人认为中国市场足够大,可以自给自足,干脆关起来门来搞自己的。


薛澜否定了这种看法:“我觉得这样是不行的。即便目前我们有相当的实力。但从全世界科技发展历史来看,没有一个科技‘霸主’能永远是‘霸主’,或者自己独立发展,不跟别的国家交流。”


他举了一个例子,美国科技创新实力最强,但是美国也是花钱购买国外技术最多的国家,美国的专利许可花费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说明即便拥有美国这样的实力,仍然需要国际交流与合作,从其他国家和公司购买大量技术,支撑自身的发展。


“因此,不管美国的某一任政府、某些人怎么想,我们都应该坚持开放,这毫无疑问。”薛澜强调。


应考虑制定相应法律体系与伦理道德规则匹配


近期,贺建奎的“基因编辑婴儿”引起广泛关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对科研伦理约束力的不足。


对此,薛澜认为,很多新型科技确实带来很多伦理问题和巨大风险。因此,首先要做科技伦理道德的研究,使得全社会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达成伦理道德共识。在此研究基础上,讨论制定合理的伦理道德规则去指导科研活动。同时,更为关键的是,如何保证这些规则被切实有效地执行。


他表示,这些规则毕竟不是法律,我们还要考虑制定相应的法律体系跟伦理道德相匹配,保证这些规则能被有效执行。


新京报记者 王俊  见习编辑 贾文程  校对 陆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