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地情结》,(美)段义孚 著,志丞、刘苏 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5月版


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的《恋地情结》是西方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开山之作,至今仍是美国很多大学景观专业的必读书目。这本著作成书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正值美国环境运动和地理学计量革命的风潮。以往的人地关系研究注重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关系,段义孚的著作则侧重于人对环境的感知、态度和价值观,探讨人与地之间的感情纽带。


段义孚在书中旁征博引,从古希腊神话到中国历史,从古典哲学到现代社会学,深厚的人文底蕴让此书超越了地理学的范畴。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大规模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与此同时人与乡土的关系日渐疏离和陌生。这本首次翻译成中文的经典著作,也许能为当下中国的发展带来启示。


《中国乡村》,萧公权 著,九州出版社2018年2月版


在这本百科全书式的19世纪中国乡村研究著作中,政治学家萧公权并非着眼于中国乡村的政治体系,而是着力于中国乡村的统治体系。从传统中国的基层统治体系,我们更能看出中华帝国的统治体系是如何构建的,窥见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及崩溃前夜的晚清社会,书中严谨地论证了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统治体系及其运行效果。

  

借助文集、方志和谱牒等历史资料,萧公权还着重分析了朝廷与乡村之间的社会博弈,有力地驳倒了“皇权不下县”的传统史观,清晰地呈现了中国社会是如何受到官方管控的。面对社会结构的复杂关系和社会阶层的复杂角色,萧公权发现“皇权难下县”是因为政府有心无力,而非政府有力无心。地方与朝廷之间的力量博弈,往往取决于利益分歧的汇流与否,而社会结构中的中坚力量也随之摇摆。


《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日)丸山真男 著,商务印书馆2018年3月版

 

作为战后日本最著名的民主主义政治学家和思想家,丸山真男站在世界主义的立场,解剖了日本帝国的宪制病理,考察了战前和战争时期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形成,论述了战后美苏对峙下的政治及文学等问题,并对德国法西斯和日本法西斯的不同特征进行了独特视角的对比,重点反思了“不负责任的体制”会给时代和历史带来怎样的严重后果。

  

在此基础上,又不断深化和反省了政治学的方法论,冷峻深邃地重估“权力与道德”和“支配与服从”等政治问题,阐释了现代化社会中的个体人格问题,强调了个人的道德判断、思想自由独立于国家统御之外的必要性,以及个人对自身行为应负起的责任。丸山真男提供了如何运用外来主义解释本土问题的典范。


《邻人之妻》,(美)盖伊·特立斯 著,世纪文景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7月版


在这本如同现代美国浮世绘长卷的非虚构典范之作中,盖伊·特立斯将宗教、法律、传媒、文化、文学和艺术等多条线索齐头并进,借助一位人物牵出另一位人物的隐秘关系,呈现了20世纪初到70年代美国社会的观念变化。作为新新闻主义之父,盖伊·特立斯花费九年的时间,亲自到各种风月场所或裸体社区调研,终于完成了这本涵盖几代人性观念的社会变迁史,记录了欲望抗争对于社会变迁的内在张力。从色情杂志、审查制度到性自由社区,一边是欲望的挣脱,一边是政府的压制,还有主流社会观念的鞭挞与容忍,盖伊·特立斯借助性爱观念的社会演变,讲述了一部个体与社会的进步史,为我们呈现了欲望与观念之间的微妙较量。


《清算:华尔街的日常生活》,(美)何柔宛 著,翟宇航等 译,薄荷实验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2月版


对于华尔街这样的金融地带,被论述时往往出现在经管类写作或金融类写作之中。人类学家独辟蹊径地为华尔街开创了新的书写方式和观察视角。何柔宛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和专业的人类学分析,探寻了华尔街精英们的组织文化建构体系,为我们解构了主宰我们时代的华尔街金融神话,对金融和市场的观念图腾进行了民族志般的祛魅书写。


值得注意的是,何柔宛还揭示现代金融市场的繁荣与萧条是如何在现代黑箱下运作的,有力地刺破了市场的光环。在越发BAT化的中国市场崛起之际,这本书为中国资本时代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认知价值。


《罪行与沉默:直面耶德瓦布内犹太人大屠杀》,安娜·比科特 著,季大方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年10月版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在有意或无意的集体性失忆下,该如何去拯救历史。作为当代人,应该如何去面对历史的伤口?凭借着媒体人的坚韧精神,安娜·比科特冲破报纸主编和社会压力,通过长期跟踪的当事人口述和法庭访谈等行动,揭开了民族历史上极不光彩的一页。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待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在面对历史伤口时的不同态度,呈现了波兰社会对民族历史的接受态度。而这种态度的变迁,或许能给我们如何去反思历史的过错,提供非常重要的思考。除此之外,安娜·比科特还为我们带来了关于记忆与遗忘、个体与集体,以及道德与责任之间的思考。


《字里行间的哲学》,(美)亚瑟·梅尔泽 著,六点图书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4月版


在现代写作中,晦涩难懂一直为读者所诟病,甚至被认为是卖弄之举。现代文明的世俗化,往往要求着精英写作的平民化。然而,无论是自孔子以来的东方,还是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隐微书写一直都是书写的传统。《字里行间的哲学》通过打捞隐微书写的历史传统,考察启蒙运动后裔们为何抛弃这一写作方式,进而试图教会我们如何重拾在字里行间阅读经典著作的隐秘内涵。如果不理解这种写作传统,我们就可能对前人的著述进行不同程度的误解,甚至无从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和隐秘内涵。


在这本涉及了思想史和政治史的哲学著作中,亚瑟·梅尔泽重点分析了隐微写作的四种方式:因惧怕社会给自己带来迫害而进行的自卫性隐微书写,因害怕自己的言论会给社会带来危害而采取的保护性隐微书写,因教育需要而采取的晦涩型教学性隐微书写和因服务于政治生活而需要的政治性隐微写作。亚瑟·梅尔泽考察了这几种隐微写作的历史流变,不仅对现代社会世俗化的知识偏见进行了有力的反思,也为我们打开了另一种语言与社会之间的隐秘关系。


《1902:中国法的转型》,李贵连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版


依法治国早已成为现代文明的世界共识,权力与法律之间的内在张力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司法是否独立和法律是否完善,关系到每一位国民的日常生活。回顾百年来的中国法律转型,尤其是现代法律的转型之路,依旧还得从源头考察。

  

作为长年研究晚清法律制度改革家沈家本的学人,李贵连重新回到晚清法律的改革源头,通过古今之辩、中西之较,梳理近代法的发展脉络;尤其是在传统法的终结与近代法的衍生对近百年来中国法造成的历史影响及其成因方面,作出了深刻的反思。百年之后的我们,重新回顾近代史的礼法之争与转型之困,对于中国当下有着强烈的借鉴意义。


《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黄盈盈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4月版


黄盈盈这本新书源自她近二十年性别社会学研究的个案,故事社会学的提法源自英国性社会学家肯尼·普拉莫的理论框架。所谓故事社会学,关注的是谁在生产故事,谁在消费故事,故事是如何被讲述出来的,讲述的过程又是如何为权力关系所穿透。黄盈盈关注的是乳腺癌患者、女性艾滋病感染者、变性人等被污名化的主体如何讲述自身,她也关注城市白领女性、加拿大中国移民等中上层群体的性故事。


故事社会学这一独特理论脉络频频让研究者返身自照,自己在故事生产过程中扮演了何种角色。譬如,让人深思的是,如小姐等边缘人群进入研究者视野时,通常只是作为被凝视和剖析的客体,当如若被研究者过于强势,研究者又当如何自处?再或者,受过专业社会科学方法训练的研究者纵然可以秉持客观中立的原则,并对被研究者表现出某种同理心,但如若研究者遭遇像书中写到的前性工作者阳春这样没有任何政治正确、不断跌破三观的被访者时,这样的同理心又该如何确立?对依然位处边缘的性/别研究来说,《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这样以扎实丰富的田野为基础的研究著作无疑难能可贵。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