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年轻人佘骋南在今年1月3日下载了个税App,发现自己比周围人多出了一个“办税权限”,点进去后发现自己是“重庆界达建筑劳务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通过天眼查App,他发现自己还是一家企业的股东、四家企业的监事。


“被法定代表人”的公民往往是因为各种原因,丢失了身份证,而身份证则被他人挪用,结果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成了所谓的企业法定代表人代表。由于过去工商部门只是负责形式审批,不做实质审查,代办人拿着本人身份证就能成功办理企业的登记注册。也因此,“无需本人拿身份证到场办理”的简化登记手续,反而成为了监管漏洞,他人可以轻易冒用身份证、把“法定代表人责任”顶在无辜公民头上。


更令被冒用者忧心的是,哪怕发现自己“被法定代表人”,相应的维权历程也非常繁琐复杂。根据佘骋南及其他“被法定代表人”者的亲身经历来看,无论是立案、办理相关证明材料、身份鉴定、异地办理等相应的费用支出等,都耗费了维权公民大量的时间、精力及金钱,由此造成的吊诡现象是,公民“被法定代表人”的违法成本极为低廉、给公民带来的各种损失巨大,而公民哪怕发现身份冒用现象,其维权路径也过长。


从媒体报道来看,公民“被法定代表人”背后已经形成有组织、有规模的非法利益链。以报道中的几位当事人为例,有的是身份证不慎丢失,有的则是身份证被偷,这些身份证在落人他人之手后,很有可能经过倒卖,进入到利用身份证非法牟利的违法链条中,被用于包括“被法定代表人”在内的各类犯罪行为。


让公民单独去对抗此类违法组织化行为,显然难度太高。首先,公民“被法定代表人”的维权路径要简化。实际上,面对此类现象,各地的处理流程也有明显差异。比如深圳就出台简化举措,公民首先是到公司注册地所在公安机关报警,并保留报警回执,再到商事主体登记住所地的辖区局即可办理撤销商事登记。本人不能前来申请办理的,应提交经公证的书面委托。这样相对便捷的处理方式,大大减轻了公民维权来回奔波的负担,值得其他地区借鉴,也可以由相关部门形成全国统一的处理流程,避免让公民维权路上跑断腿。


更为重要的是,简化公民维权流程只是第一步,公民“被法定代表人”现象再次暴露出个人身份信息被盗用的严重性,尤其是涉及企业运营,法定代表人如果是假冒的,一旦出现欺诈、经济纠纷、企业破产等事件,不仅“被法定代表人”公民将无辜受到牵连,还可能因为躲在幕后的操纵者跑路,引发更多的后续处理问题,值得有关部门加以高度重视。


公民“被法定代表人”现象也暴露出近年来商事登记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商事登记改革本意是通过取消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取消年度检验和验照制度、网上申请等一系列新举措,简化企业注册登记流程,降低创立公司的资金成本,为大众创业、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环境。但与此同时,中央也明确要求,商事登记改革要同步实现“宽进严管”,以及信息化的支持,避免“一放就乱”。这其中,包括对于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内的信息管理,实现各职能部门的数据共享,一旦相关数据和信息存有问题,则能实时反馈、实时处理,实现多部门联动,同时为民众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信息查询服务,一方面确保企业信息的社会公开,另一方面也能形成更广泛的共同监督,为政府监管提供助力。


从公民“被法定代表人”事件频发来看,商事登记制度还需在“严管”所需的配套举措上进一步完善细化。对之前没有登记在案的企业相关信息,尽快纳入到一体化商事登记管理体系中。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等重要信息,通过与个税APP等其他管理工具的联动,方便公民自查及监管部门的定期抽查,尽早发现问题。在公民“被法定代表人”的维权过程中,最大程度提供便利而非设置过多让公民证明“我就是我”的繁琐程序中,从而将公民维权成本降到最低程度。如此,才能避免公民“被法定代表人”现象的愈演愈烈。


□楚天(财经评论人)编辑 陈莉 校对 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