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过去一年“忙忙碌碌”/“浑浑噩噩”的日子后,又到了“展望”/“忧虑”新一年的时刻了(emmm,其实2019年的第一个月已经过了一半多了)。你有没有对2018年进行总结呢?制定2019年的读书计划了吗?今年打算多读几本书呢?不管怎样,路还是要走的,书也是要读的。


前不久,在2018年度致敬礼上,我们致敬了所有“地铁上的读书人”,虽然获奖者们几乎都是素未谋面、不知名姓的爱书人,但书评君相信,里面一定有书评君的读者们。


在熙来攘往、拥挤不堪的地铁上读书,或许是最没有仪式感的阅读方式,但它同时也是如同柴米油盐一样的生活本身,致敬它,也便是致敬生活。新的一年里,希望有更多的好书值得让我们带到地铁里读,放在书桌上读,站着读,坐着读,忙碌时读,闲暇时读,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可能性。那么,2019上半年有哪些好书值得我们期待呢?


(所选值得期待的好书,书评君仅从选题、原著作者等角度考虑,不代表出版方最终出书质量~)


历史系列:这些个大部头


2019年,许多大部头的史学著作等待着面世,有的正在筹备出库,有的还在紧锣密鼓地翻译之中,比如中华书局的《重写晚明史》(樊树志著)今年将推出全部的五卷本,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的《威廉·夏伊勒的二十世纪之旅》三部曲(另有201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译本),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的多卷本《剑桥日本史》,译林出版社的《20世纪思想史:惊骇之美》(彼得·沃森著)。且今年是法国大革命230周年,北大出版社的《法国人民抗争史》,中信出版社的《自由与毁灭:法国大革命,1789-1799》,文景的《环法之书:大革命前夕的法国书市》,从不同角度切入这个常读常新的主题,都很值得期待。


1

《黑羊与灰鹰:巴尔干六百年,一次苦难与希望的探索之旅》(作者:[英] 丽贝卡·韦斯特;译者:向洪全、奉霞、陈丹杰;出版方:三辉 | 中信出版社)。


2018年,我们致敬了研究东欧思想多年的学者景凯旋,今年三辉在东欧历史与文学引进方面也有几本重量之作。特别值得推荐的是英国作家丽贝卡·韦斯特的长篇巨著《黑羊与灰鹰》。


《黑羊与灰鹰》是一本关于巴尔干的重要历史作品,被广泛认为是关于曾经的南斯拉夫以及整个巴尔干地区最具启发意义的一部书,也是任何想要了解巴尔干复杂历史之人不可或缺的一本书,更是巴尔干历史与民族志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本书以作者巴尔干之行的沿途见闻为线索,通过一系列历史事件,追溯了巴尔干地区外来干涉、政治斗争、民族与宗教纠纷的复杂历史,不仅成功勾勒了一幅二战前老欧洲巴尔干的全景图,更将六百年来巴尔干人的精神特性、苦难根源剖析得淋漓尽致。


2

《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作者:[美] 浦洛基;译者:曾毅;出版方:新思文化·中信出版社)。


乌克兰地处欧亚大草原西缘文明的断层线上,许多个世纪以来都是通往欧洲的门户。两千年来,乌克兰大地见证和经历了世界秩序的多次变更。定居和游牧、东正教与天主教,不同文明在此接触,塑造出乌克兰独特的边境身份。从罗马帝国到奥斯曼帝国,从哈布斯堡王朝到罗曼诺夫王朝,甚至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每个帝国都索求乌克兰的土地与财富,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直到今日,乌克兰仍在牵动着世界。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院院长浦洛基以同情之理解,写下乌克兰所经历、所见证的两千年,为理解东方与西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补足了拼图上缺失的一块。


3


2019年,有许多关于拜占庭历史的巨著将要出版,其中,包括甲骨文的“拜占庭三部曲”和商务印书馆的《拜占庭帝国史:324-1453》。


“拜占庭三部曲”之《拜占庭的新生:从拉丁世界到东方帝国》《拜占庭的全盛:从光复时代到曼兹科特》《拜占庭的衰亡:从希腊君主到苏丹附庸》(作者:约翰·尤里乌斯·诺里奇;出版方:甲骨文·社科文献出版社)。


《拜占庭帝国史:324-1453》(作者:[美] A.A.瓦西列夫;译者:徐家玲;出版方:商务印书馆)。


约翰·尤里乌斯·诺里奇的“拜占庭三部曲”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专业学术著作,作者希望能提供一个轻松的叙述氛围,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感知厚重的历史。而A.A.瓦西列夫的《拜占庭帝国史:324-1453》则是国际历史学界公认的、20世纪拜占庭历史和文化研究的权威之作。作者摆脱了以往研究拜占庭的政治军事传统,把拜占庭的文化成就置于与政治同等的地位,全面阐述了拜占庭在文学、考古、艺术、建筑等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堪称拜占庭帝国的百科全书。


4

“中国往事”三部曲(作者:赵柏田;出版方:长江文艺出版社)。


“中国往事”是作家赵柏田以现代性转型视角重述中国近现代史的系列作品,共三卷四册,分别为《民初气象:变乱之年的暴力、阴谋与爱情》《月照青苔:20世纪南方文人生活小史》《枪炮与货币:民国金融家沉浮录》(上下)。作者致力于在公共遗忘处书写一个国家的记忆,此系列是他历时十年,对近现代经济、文化等主题的一次全方位非虚构写作。


5

《历史的缝隙处》(作者:张冠生;出版方:东方出版社)。


这是一部记录普通中国人生活的口述史,汇集了港商、证券商、中医、考古学家、学者、摄影爱好者、农民、修鞋匠、年画师等身份的中国人的口述记录。作者张冠生深受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影响,看重平民历史,留心小人物的史料,希望在大历史的缝隙里找到个人生命的痕迹。书中这些身份迥异的口述人多数很普通,因为普通,很容易被一般历史叙述所忽略,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而这些口述文字,则有意请他们回来,听他们发声。


6

《增长的文化:现代经济的起源》(作者:乔拉·莫基尔;译者:胡思捷;出版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为世界知名经济史学家,乔拉·莫基尔在经济史领域著述颇丰,著有《富裕的杠杆》、《英国经济史》、《雅典娜的礼物》等。本书是作者的一本新作,从文化的角度阐释了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来源,打破了制度学派的局限性,分析了信任、宗教、社会资本等经济学领域研究较为薄弱的环节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二战80周年: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灾难?


今年是二战80周年,许多出版社都将有与二战相关的作品面世,它们或者是卷帙浩繁的史学著作,比如理想国的《第三帝国》三部曲,比如译林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劳伦斯·里斯和吉多·克诺普的多部纳粹史著作,前者有《大屠杀:一部新的历史》《纳粹警示录》《希特勒的克里斯玛》,后者有《党卫军史》《希特勒青年团史》等,书评君在这里想要推荐的是另外一些看起来不那么厚重或者直接、却有着更为普遍的反思意义的作品。


1

《被涂污的鸟》(作者:[美] 耶日·科辛斯基;译者:莫雅平;出版方:世纪文景)。


此书是一部黑色文学经典, 1965年初版于美国,刚问世便引起轰动。全书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描写了东欧二战期间的悲惨景象,人们在暴力、堕落和无知的牢固链环中彼此吞噬。书名“被涂污的鸟”象征着被视为异类的人。作者耶日·科辛斯基相信,针对“异类”的歧视划分是强加的、人为的,整个战争就是这种歧视造成的灾难之延伸。小说将地狱般的成长历程和斑斓艳丽的感官体验融为一体,映照出了我们自己为心智、情感和肉体的幸存所做的抗争。耶日·科辛斯基的生平也充满了神秘与传奇,他是大屠杀幸存者,也是阿瑟·米勒和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极为推崇的作家。


2

① 《鼠族》,作者:阿特·斯皮格曼,出版方:后浪。图为外文版。② 《解读鼠族》,作者:希拉里·丘特、阿特·斯皮格曼,出版方:后浪。图为外文版。


这部作品是普利策奖图像小说,讲述了阿特·斯皮格曼的父母从纳粹大屠杀中逃生的真实经历。在书里,犹太人被描画成鼠,而德国人(纳粹)和波兰人则被描画成猫和猪,作者以拟人化的动物为主角来表现沉重历史题材,极尽震撼地描述了一段真实的悲惨历史。


《鼠族》是部好作品,但看懂它并不容易,所以有了《解读鼠族》。解读本由多个长篇访谈组成,书中提供了大量文字和图片资料,介绍了《鼠族》牵扯到的诸多人物和历史背景,也还原了作者在创作《鼠族》时的心路历程。


3

《塞布丽娜》(作者:Nick Drnaso;出版方:后浪)。图为外文版。


2018年,在当代英语文学界的最高奖项“布克奖”名单上,首次出现了一部漫画。布克奖的评选理由是,《塞布丽娜》是一部“迂回、幽默、极简”,“改变了传统小说的样貌”的作品。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少女失踪后的故事,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灾难?灾难过后,“幸存者”又该如何抚平创伤,重拾生活的意义?这本书并不与战争相关,却反映了更为普遍的人生境况。《塞布丽娜》作为一部极具文学性的划时代图像小说,意义堪比《鼠族》。


4

《共同体的焚毁:奥斯维辛前后的文学》(作者:[美]J.希利斯·米勒,译者:陈旭,出版方:守望者·南京大学出版社。)图为外文版。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J.希利斯·米勒挑战了阿多诺有关大屠杀后的审美生产的著名言论,主张文学见证极端的集体与个人经历的可能性。米勒巧妙地思考了关于大屠杀的小说如何与大屠杀前后的小说产生关联,并借用让-吕克·南希与德里达有关共同体的理论探索了灾难后共同体联结的消融。他将关于大屠杀的书——肯尼利的《辛德勒名单》、麦克尤恩的《黑犬》、斯皮格曼的《鼠族》以及凯尔泰斯的《无命运的人生》——与卡夫卡的小说以及莫里森的《宠儿》并置,探寻将文本看作作证之举的意义何在?

 

5

 《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大屠杀刽子手的自在生活》(作者:贝蒂娜·施汤内特,出版方:理想国。)图为外文版。

 

汉娜·阿伦特在其代表作《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中,以纳粹高官艾希曼及其审判为典型,提出了著名的“平庸之恶”概念。然而,作者贝蒂娜·施汤内特(Bettina Stangneth)梳理了艾希曼远至1937年的写作、同时代人的证言,以及纳粹共犯扎森与艾希曼在阿根廷的访谈,证明了艾希曼绝不像他自己在审讯中所声称的那样,只是一名单纯服从命令的公务员,而是一个清楚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以说谎取信观众的狂热纳粹分子。

 

本书按时间线索,追踪了艾希曼从“犹太人的凯撒”到耶路撒冷的阶下囚这一历程。对其如何精心营造自己的形象、在战俘营里隐蔽及出逃,之后到与集中营仅仅几里之遥的城镇光明正大地生活,以及声东击西成功偷渡到阿根廷等等,都有细致的铺垫和刻画。这不仅是一部个人传记,更是一本挖掘出战后联邦德国的鲜活片段,展现一个真实的“美洲纳粹文学圈”的历史著作,并与阿伦特进行了时空对话,揭示谎言的本质。


本文图书版本信息由出版方(出版社/出版品牌)提供。

作者:新京报记者 杨司奇;

编辑:西西 风小杨;

校对:翟永军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