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芳心小姐》,(美)纳撒尼尔·韦斯特 著,夏雯韵 译,守望者 |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1月)


《寂寞芳心小姐》,一部朴实得令人心碎的美国经典。这部作品也时常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相提并论,共同表达着美国梦和信仰的破碎,但如果是诱惑将菲茨杰拉德笔下的人物带向美丽的毁灭的话,那么,又是什么让《寂寞芳心小姐》中的人们滑向了悲剧呢?这位化名为“寂寞芳心小姐”的男士在报社扮演着解语花似的角色,不断收到读者对人生诉苦的来信并进行回复,也许在他人眼里,这个笔名背后的应答者是个基督式的人物,但“寂寞芳心小姐”自己明白,他根本无力解决这些痛苦。况且,他也是这个苦水世界中的一员,在离开“寂寞芳心小姐”的位置后,他又去哪里寻觅自己的解脱之地呢?


文学不行,艺术不行,金钱和宗教也不行,一切传统的信仰都在“寂寞芳心小姐”的世界中滑落。他意识到“爱”或许是唯一的解脱,但它在“寂寞芳心小姐”的生活中纯洁又遥远。这本书卖出去了八百册不到;若干年后,它被哈罗德·布鲁姆列入了“西方正典”。本次再版,让它拥有了自己的第四个中译本。(宫照华)


《历史与记忆中的第三帝国》(英)理查德·埃文斯 著,梁本彬、孙匀 译,中信出版社(2018年11月)


理查德·埃文斯是剑桥大学德国史专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从事德国研究,代表作“第三帝国三部曲”更是以两千多页之巨分析了纳粹帝国的全过程。《历史与记忆中的第三帝国》则是一本建立在专题式阅读之上的图书评论集,但图书评论建立在比较视野下的学术批评,而后按照第三帝国的历史进程集合成一本第三帝国全景图。这就让这本学术书评集,全面呈现了最新的学界研究,也重构了第三帝国的发展史。


本书不仅对近十五年来的纳粹研究典范著作和学术新知著作进行了比较视野下的评议,还对存在历史盲点或历史谬误的学术著作不留情面,甚至对自己文章所引发的争议进行了长篇的补充说明,附录的说明里列举了涉及自身观点的大量文献名录,足见作者对纳粹史研究的视野和深度,以及理查德·埃文斯对纳粹史学术研究的熟稔程度。(萧轶)


《激进之踵:戊戌变法反思录》,羽戈 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


今日提起“戊戌变法”,往往是这样的: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一群维新派志士,为挽救亡国灭种下的中国,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虽然变法最后被镇压,但戊戌六君子慷慨赴义的精神震撼至今。只是,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失真的。且不说戊戌六君子并非如教科书中所讲思想底色高度一致,他们之所以被推上刑场,背后有着复杂的偶然因素。只消认真研究彼时的人心与派系,便知历史并不只是守旧与维新之别,变法也并非简单地“亡于激进”,在“历史”背后,是每个鲜活的个体在时代旋涡中的挣扎与彷徨。


羽戈之笔,便是带着这样一种“了解之同情”,回到“人”这个本质命题,逐一审视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人在时代激流下的痛苦抉择,是以突破了许多前人之论。因为可悲的执念,康有为的身体投向改革,头脑却滞于革命,也因此被激进的火种所噬。而六君子等人,与其说是为革命而死,毋宁说是因为不够革命而死。宏大叙事下的革命必然论,在作者的史料拆解下,返归命运的无限偶然。(杨司奇)


《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加)丹尼尔·亚伦·西尔、(美)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 著,祁述裕 吴军 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月)


世界各地的城市和社区正在迅速变化,这些变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向消费的巨大转变。以前不怎么显眼的地方,现在已被各种各样的舒适物设施与活动所占据,如餐馆、酒吧、咖啡馆、画廊、公园、学校、博物馆、俱乐部、沙龙……这些舒适物以组合的形式,共同创造出独特的场景,这些场景赋予城市生活以意义、体验和情感共鸣。这本书主要致力于诠释:场景是什么、它在哪里及其为什么重要。


书中所阐述的场景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由特里·克拉克和丹尼尔·西尔为首的新芝加哥学派创立,是国际上首个分析城市的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对城市发展作用的理论工具。从经济增长到居住地选择,再到选举和新社会运动,场景理论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场景理论从消费角度来解释后工业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现象,区别于以生产为导向的工业理论。场景理论不仅把消费当作消费活动本身去研究,而且还着重研究消费的社会组织形态。(何安安)


《不吃糖的理由》,(美)加里·陶布斯(Gary Taubes) 著,李奕博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1月)


糖,到底是甜蜜还是负担?传统上,人们习惯了中庸的答案:糖可以适量吃,不要太多。但真正的“适量”或许并不存在,如同我们无法算出能够保持健康的最小吸烟量。在《不吃糖的理由》中,作者从头到尾都摆出了坚定的反糖态度,认为糖是当代生活中最被忽视的恶魔。这一观点的提出建立在严谨详实的研究资料之上,书中讲述了千百年来人类生产糖、食用糖的历史,尖锐地揭示了糖的上瘾性和致病性。


心脏病、糖尿病、肥胖、癌症、龋齿、痛风、高血压……这些疾病的产生都与糖分的摄入与堆积有关。糖类被肠道吸收后,如果超过了人体需求就会转化为脂肪,这种脂肪主要分布于内脏,这正是造成各种慢性病的重要因素。而戒糖应当如同戒烟一样,提上我们的生活日程。对于喜爱甜食的人来说,戒糖也是一个需要经历几周、几月,甚至几年的过程,需要长期而艰苦的挣扎。而直到我们试着不吃,并且坚持下去,才会明白无糖的生活,意味着夺回对自身身体健康的控制权。(张婷)


作者 书评周刊编辑部

编辑 安也

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