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推荐

 1月初公布的中国进出口数据好于市场预期,这让西方经济界人士担忧全球经济更加不平衡,而昔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今天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克鲁格曼呼吁与中国打贸易战,以挽救美国居高不下的失业率。

 现在西方需要担心的不是中国的出口,而是东亚经济圈与欧美经济圈的碰撞。 

 西方无法形成完整的经济圈,欧洲的奢侈品与美国的高科技尚不足以支撑西方经济,相近的产业链条使欧美之间无法形成上下游的有机市场。他们本可以向东亚出口技术与资金,却害怕东亚会因此获得经济主导权,而给自己划定了严格的界限,西方经济因此坐困囚牢。

 西方试图输出标准抵抗东方产品的袭击。他们还有两招未用,而这两招都会遭到东亚国家的殊死抵抗。

 第一招是逼迫东亚国家汇率升值,事实上,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民币再次与美元挂钩,终止了升值的步伐。而日本“广场协议”阴影犹在,日元汇率升值是日本经济当然更是日本政客的噩梦。

 第二招是设置碳关税。基于日本在低碳技术上的领先程度,这回日本与欧美等国站到了同一阵营,但哥本哈根会议基本无功而返,将来恐怕得进入一对一谈判的局面,如欧盟设置航空业的低碳标准,与全球各国航空公司进行点对点的谈判。这种做法成本高昂,并且具有双刃剑的杀伤力———中国完全可以针对欧盟的航空公司,以任何一个貌似合理的借口制订同等程度的税收———成本高昂的交易从来不能持久。

 正因为如此,东亚与中国出口的好转在欧美国家眼中未必是好事,欧美证券市场在短暂的上涨之后的震荡下跌也印证了这一点。

 谈判进入僵局,各方严守底线,贸易战必然会增加,而中国可能会在经济复苏一段时间后略微提升人民币汇率,利用越来越多的外汇购买西方的资产。

 在拉锯战中,显而易见的变化是,各经济区之间的内部协作会加强,不管是东亚经济圈,还是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都印证了区域经济正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近邻是仇敌这一俗语会被改写,近邻会被经济利益牢牢地捆绑在一起,这比所谓的外部同盟要可靠得多。

 □叶檀(摘编自昨日《英才》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