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中国电影“春节档期”,虽然《最强喜事》、《武林外传》之类的贺岁片捞到了大桶真金,但却有一部电影在不引人注目的情况下创造了中国电影的历史。它就是第一部影院放映的中国生态故事长片《天赐》。记者观看这部影片的感受是画面非常精美,并且片中出现了很多闻所未闻的生物行为,之前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国产电影。《天赐》是如何“突然冒出来”的?记者前往威海,采访了这部电影的导演孙宪。

  肇始 电影宣传员要拍鸟

  记者曾经接触过不少“娱乐圈”的人物,孙宪导演无疑是个“另类”。他貌不惊人,总是操着一口山东方言向记者介绍自己的作品。让记者时时想到“草根”这个词。

  《天赐》是孙宪的第一部导演作品。它讲述了一座小岛上的一只小黑尾鸥“天赐”曲折的生存故事。天赐出生时和父母及两个哥哥过着幸福的生活。但不久,父亲就被鱼钩钩住死亡,一个哥哥被毒蛇咬死,另一个哥哥则被其他黑尾鸥推下悬崖淹死。当天赐刚刚开始学飞时,母亲又为了保护她和别的黑尾鸥搏斗而折断翅膀。最终,天赐凭着顽强的求生意志活了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天赐》相当于《帝企鹅日记》的黑尾鸥版。

  这部电影全部在威海市周边拍摄,最终得到在全国上映的机会,那么想必拍摄它的一定是鸟类研究者或者环保人士啦?现实情况远比想象的曲折得多。孙宪说,他最初供职于威海市环翠区电影公司。这是一家地方性的电影放映公司,他在其中从事宣传工作。他学过美术,主要工作是绘制电影海报。因为工作原因,孙宪看了很多电影。“怎么说都有2000多部吧。”孙宪说。看多了,就有拍的欲望。威海海滨的鸟类资源非常丰富。1996年,孙宪开始拍摄天鹅。到2002年,他开始和几个电影公司的同事在海驴岛上拍摄海鸥。这里正是电影《天赐》的主要取景地。

  刚开始,孙宪拍摄海鸥的目的只是为自己搞的广告公司提供影像素材。没想到,他这么一拍竟拍上了瘾。正如曾经在曼哈顿的音像店做营业员的昆汀·塔伦蒂诺想要拍自己的电影一样,2004年,曾经身为电影宣传员的孙宪产生了“拍摄一部海鸥电影”的想法。他开始将这个设想付诸实践,并且把标准清晰度(标清)的摄像机换成了高清晰度(高清)摄像机。2005年,孙宪供职的影院被拆迁,他和同事们失去了工作。“这反而坚定了我们的决心,让我们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电影的拍摄工作中,想要赶快把电影‘冲击’出来。”孙宪说。这时候,朋友的资金也开始陆续注入,这让他们能够坚持做下来。原本孙宪希望两三年就能完成拍摄,但他一拍就是4年。

  拍摄 “拼命”海岛六载艰辛

  在威海,记者亲眼目睹了“海驴岛”的阵容。这是一座悬于海岸线外的小岛,四面看上去就像被糕点师的小铲子切削过的蛋糕,悬崖笔直。这样的环境让哺乳动物和蛇很难攀缘上岛,或许它就是因此成了海鸟繁殖的最佳地点。为了能够拍到海鸟最集中的繁殖地,孙宪以及王建涛、于辉等几个拍摄者常常需要背负着沉重的摄像器材爬上64米高的悬崖。从2002年到2008年,孙宪的摄制小组不知在这座小岛上流了多少汗水。有一次,王建涛在攀爬上岛的过程中,不慎划伤,腿上被石头蹭开的伤口几乎见骨。尽管如此,他们也只能就地进行简单的包扎,第二天才被船接到当地的医院。

  为了拍摄岛上暴风雨的镜头,孙宪天天看天气预报。有一天,天气预报报道说将有暴风雨。于是,孙宪一行早早就爬到了山顶,组装好摄像器材并做好防水措施,就等着下雨。结果一直等到下午4点还没下雨。考虑到如果再等下去,就不够时间离开海驴岛返回大陆了,于是他们决定下山。可他们向悬崖下绳降才不过20米,暴风雨突然来了!水流带着碎石灌到他们的脖领里,“我们当时拼命抓住绳子,只想着要活下来。”孙宪说。15分钟后,他们成功降到岛下,雨却也停了。孙宪脱掉衣服,发现里面装满了碎石。

  后期 和人打交道真痛苦

  2008年,《天赐》终于基本完成了前期拍摄,开始进入后期制作阶段。这部片子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剧本。主创人员根据拍摄素材边拍边写,剧本一共被推翻过14次之多。

  带着初步完成的剧本,孙宪等人来到北京,开始了影片立项、后期制作的工作。这位来自山东的“草根”电影人来到北京,对电影制作几乎两眼一摸黑,只是凭着执着的精神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不过,《天赐》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的支持,通过他的牵线搭桥,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成为《天赐》的发行商。在后期制作期间,孙宪等人又遇到了资金断流、找不到作曲家等诸多困难。孙宪感慨说,在岛上拍摄啃馒头咸菜并不算什么,让他真正感到痛苦的是到北京“跟人打交道”。不过,他还是坚持下来了。2009年10月,《天赐》拿到了公映许可证,经过紧张的补拍和后期制作,这部电影终于在2010年5月全部完成。期间,该片经过了初审和终审两次审查。“我之前从来不知道电影审查是怎么回事,所以过审的时候特别紧张,生怕有人会认为片中鸟类残酷的生活状态是在搞‘影射’。”孙宪说,“好在最终剧本的改动并不大。”

  2010年,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将《天赐》 送往德国科隆电影节参赛,竟出人意料地获评“最受观众喜爱的电影”。这个结果让孙宪对影片的票房有了些盼头。

  最终的上映让孙宪失望,只有少数一线城市的数字影院上映了《天赐》。而且,每天只在非黄金时段安排一两场,一周左右就下线了。“我们六年的努力居然只能让电影在影院里顶住6天。”孙宪说到这里有些难过。

  未来 还钱是最大的烦恼

  孙宪说,《天赐》这部电影把七八个黑尾鸥家庭的素材用到了一个家庭中,并非真正的纪录片。所以,他把这部片子定义为“生态故事片”。孙宪说他希望把这些素材重新剪成一部真正的纪录片。“央视纪录频道说想买,可是只出价三四万元,这点钱根本不够做剪辑的。”孙宪很无奈。他还表示,希望能够剪一部关于黄嘴白鹭的纪录片。据2001年的数据,黄嘴白鹭在全世界估计只有2600-3400只,而在海驴岛上竟生活着几百只黄嘴白鹭,珍稀程度堪比大熊猫。在这些年的工作当中,孙宪等人拍到了大量的素材。黄嘴白鹭和黑尾鸥共同生活在一个岛上,彼此经常发生战争。“黑尾鸥喜欢打架,但使的是没有招式的‘王八拳’;黄嘴白鹭不喜欢打架,但打起来非常厉害,绝对是《功夫熊猫》中的‘灵鹤’那样的功夫高手。”孙宪说。

  但现在,孙宪发愁的还是如何收回《天赐》700多万人民币的成本。孙宪说,这个春节是他度过的最痛苦的春节。在接受记者采访的一前天,他还躺在医院里打点滴。虽然孙宪知道,《天赐》这样的电影能够在中国的大银幕上放映就已经是巨大的成功,但他现在最担心的还是“如何让大家吃饱饭”,“如何还上朋友们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