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是一个城市日常生活的底色。它是随意的,家常的,廉价的,体贴的,北京有众多时尚高贵典雅隆重的餐厅,那些如同花瓶,走秀时的晚礼服,盛宴之后,我们回到家,换上睡衣,又一次被打回原形。小吃是我们的原形。

  在这个日渐膨胀的移民化城市里,北京小吃已经式微,老手艺在消逝,老店被拆迁,小吃们成为京城旅游的一部分,放置在一起被展览被消费。另一方面,全国各地的小吃迅速融入这个城市的日常生活,年轻人热衷于麻辣烫、烧烤、米粉、驴肉火烧……这些小吃与“外来务工人员”一起,在城市里遍地开花,成为这个时代的“新北京小吃”,它们是北京的,也是外省的,归根到底,属于这个时代的口感,表达着这个时代的丰富性。

  而大多数北京人怀念北京传统的小吃美食,只是怀念老北京的那种气氛、老理儿、范儿、讲究捯饬以及待人接物的种种,这跟开发多少后海南锣鼓巷没有关系,跟美食也没有关系。

  “小是美好的”,北京的美好的吃食在街头,在民间,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但是总会被人发现,并广为传播。小吃之美好在于用心,不是随意的无可奈何的小,而是主动的有所不为的小,其间有人情,也有故事。

  看一个人喜欢什么餐厅,就如同问一个人喜欢什么书。如果一个人说最喜欢的馆子是全聚德,我猜他喜欢的书应该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尽管他也没看过这本书;如果他说喜欢大董的创意菜,我猜他应该喜欢村上春树以及帕慕克;如果他说喜欢大取灯胡同的卤煮、北新桥的卤煮、湘肠香的火锅、爆肚张的烧饼、牛街的奶酪魏、简阳的羊汤……我猜他小时候应该看过《三言二拍》,并且把某一些重点页,跟我似的翻得发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