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说

   精神上一以贯之

   杨锦麟(香港卫视执行台长)

   书评周刊的年度图书榜的活动坚持八年了,已经具有了品牌效应和品牌意识,并且有品牌影响,期待这个品牌一直做下去。虽然真正落实品牌的十六字宗旨,“公共立场,现实情怀,独立思想和专业品格”,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独立思想”和“现实情怀”,坚持很不容易,但越不容易,越需要做事的人坚持下去。

   有人批评,相比首届,如今的图书榜活动有退步。我作为首届就参与的嘉宾,要说句公道话,每个时代的标尺和当下的要求不一样,八年前锋芒毕露,有新锐之气,八年后更成熟稳健,更内敛,更知道表达和坚持的艺术。简单地说退步是不公平的。存在八年,本身就是进步。

   我注意到,今年的年度好书和去年相比,精神上一以贯之,没有太大变化,用80多岁的老人家的呼唤,来唤醒更多还存在的社会良知,这是很有意义的。

   另外,在备选名单中也有《寻路中国》这样的作品,作者海斯勒这样的外国观察者,没有“天花板”。他们用第三者眼光打量中国和世界,能凸显更多客观和冷静。当然,外国作者的作品也不尽然是全面的,但为我们增添了新视角和自我反省的比照,这样的作品希望能多出现一些。

   春妮(北京电视台主持人)

   能参与这样一种盛会的主持,我深感荣幸,并由衷感受到一种浓郁的读书味。对于评出的获奖图书,我个人最关注杨天石先生的《帝制的终结》,因为听说他的这本书很多史料都是首次使用,就更激发我的好奇,恨不得赶紧去买本来读。我个人的阅读比较倾向于典籍类,而且因为正在攻读有关工商管理的硕士,所以相关商业和历史书也有涉猎。

   新京报图书排行榜升级新京报书香榜,让我充满期待。我个人是很看重新京报书评周刊的品牌的,会信任它的推荐,去购买相关书籍。

   ■ 参与者说

   爱经典更爱现实

   梁鸿(作家,本报2010年度文学好书获得者)

   《资中筠自选集》和《春尽江南》我都非常喜欢,格非这个作品,我认为是今年长篇小说中最重要的作品,格非花费将近十年的时间来写这个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觉得他把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当代的一种境遇,以及个人的所作所为写得特别好。

   《史蒂夫·乔布斯传》我也看了,我觉得中国人关心他可能有一种特殊的原因就是成功,可是我看《乔布斯传》感触最深的不是他的成功,是他对个人精神的一种追求,比如他对自由以及回归文明的一种追寻,他的青春时期是在一个迷茫阶段度过的,我觉得他不是成功,他实际上是在追寻自我,他的成功是和自我相结合的,不是一味去追求什么,所以我们看乔布斯不能只看他成功的一面,我们要看他精神上追寻的那一面。

   文学类书籍,《百年孤独》是经典著作了,但可能格非的《春尽江南》更具有中国的当下性,所以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年在那么浩瀚的书中去寻找好书本来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新京报能一直坚持这样独立的、自主的现实眼光,我认为非常棒,这也是能坚持自己独立声音的媒体可以坚持的事情。

   更多出于一种公心

   蒋一谈(出版人、作家)

   转眼,《新京报书评周刊》已经走过8年,8年来,它有了一些变化,譬如从最初的周五出版,调整到后来周六出版,但它一直以来,都是出版界重要的业内参考读物,是出版商的出版风向标,也是读者的阅读指南,这么多年来,阅读它已慢慢成为我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就评选的奖项而言,因为它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物质奖励,所以业内人士关注它,是因为它所带来的荣誉感。在我看来,评审团的成员的公共性,决定评出的作品也更多是出于一种“公心”,而没有所谓的集团化利益。对于今年获奖的作品,我比较关注格非的《春尽江南》,在这部作品里,格非更加“入世”,在很多人更习惯于游离现实写作的当下,这些难能可贵。我认为这部作品是他对文学创作的一个总结,也是对写作空间的一次新探索。

   依然坚持文化理想

   肖复兴(作家)

   《批评官员的尺度》很有现实意义,另外格非的《春尽江南》在本年度来说还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关键是他有知识分子这种情怀,对现实生活这种介入,是现代生活以及现代文学非常缺乏的,这一点来说,我觉得对于他们的关注非常有现实意义。杨天石的《帝制的终结》我没看过,所以没发言权,不过他其他的书我都看过,像给予这样的作家、历史学家于关注,我觉得新京报的眼光很好,还有资中筠,像这样老一代的学者,他们对于历史对于现实的一种情怀,我们给予他们一种关注和尊重,也体现了新京报独特的眼光,同时也作为一个读者,代表我们对他们的敬意。

   现在读书的活动已经变得很边缘化了,尤其是在这个网络时代、多媒体时代背景下,纸质的阅读越来越被推到一个边缘化的角落中,能坚持八年非常不容易,我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来参与这个事情,现在更多的还是学者、作家、出版界的人,我希望以后会有更多的读者来参与。

   ■ 排行榜上

   《在阳台上种菜》

   新生活理念

   严平(光明书架总编辑)

   关于种菜这个话题的书籍有很多,但是这本书应该可以算作是最早引出这个话题的,所以,虽然这本书不是最好、最全的,但是整个概念确实由这本书带动起来的,而且此书整个由漫画的形式构成,让公众很感兴趣。

   另外,这本书符合整个社会关于绿色食品、食品安全的潮流,提倡自己动手、提倡绿色生态、提倡绿色种植。所以我们认为,这本书是一本很有意义和价值的书。

   《百年孤独》

   好书才畅销

   黎遥(新经典文化副总编)

   由于历史的原因,《百年孤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未授权就出版。正版的成功最根本的是书好。这本书是一种“殿堂级”的作品。

   除了这本书写得扎实之外,我们后期的翻译、营销等措施也做得很好,加上这是第一次有授权的出版,能够弥补大家书架上独缺这一本书的遗憾,所以《百年孤独》的热销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

   《中国震撼》

   新思考方式

   王蕾(世纪文景副总经理)

   《中国震撼》的基本立论是,中国今天的崛起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在我看来,这部著作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完全跳出了“西方模式”的框架来看待中国的发展道路,在理论的层面对“中国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阐述。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于丽丽 刘雅婧 朱桂英 张弘 姜妍 实习生方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