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欧洲圣诞市集上,就跟读着杜鲁门·卡坡蒂的《圣诞忆旧集》时一样常温暖。并且,这些从来不属于岭南人童年的情景:雪地,大衣,在热红酒的肉桂丁香味里,一家挨一家临时的小木棚里各自不同的糖果,物产,灯光下的幸福感,大家挤在一起取暖,与迎春花市上办年货的滚烫相近。色彩,香味的浓烈,都是在平日间随时想起感官经验就能瞬间穿越,放大眼前,随时能重演亲历的。无论汉堡、布鲁塞尔,还是斯德哥尔摩或柏林,我曾置身的圣诞市集,是冬天的味道聚敛处。这种透彻的知觉,让人回想寒夜时晚自习下课后骑车回家途中,每夜经过烧烤摊的香与暖。还有8年前的北京,传得很远的羊肉串香,炒栗子香,烤白薯味,偌大的城市也会忽然温馨家常起来。欧洲的圣诞市集,不论平日德国瑞典比利时有多鲜明的性格差异,到了11月和12月的夜晚,都散发共同的体味:民风扑面,带一点繁华。

中世纪之末,1294年的维也纳已经有了“12月市集”。1434年第一个圣诞市集在德国老城德累斯顿办起,除了农夫小贩摆卖露天摊档,“戏肉”在于由孩子们主演的马棚内耶稣诞生记。这些年来,德累斯顿的圣诞市集每年能吸引2百万游客捧场。圣诞节前的四个星期天,是迎接耶稣复活的降临节许多意欲重温圣诞节真正含义的人们,会在降临节期间的每个星期天在教堂中点燃一支蜡烛。不到教堂去的,会在礼拜天的早餐桌上点亮红烛。传统上送给孩子们的圣诞节前礼物,在今天的欧洲各城依然风行:开着24扇“小窗户”的降临节日历。

圣诞节的神性步下,世俗情感接替。圣诞市集一般都开在市中心的广场,这些小广场平日一般都有定期的露天农夫市集,各小摊卖新鲜的水果蔬菜,还有自酿葡萄酒等等。圣诞市集在此处举行,卖各种圣诞饼干、手工摆设,延续了市井气。不过在奥地利维也纳和德国曼海姆时,我了解到圣诞市集也是分质量高下的。靠近旅游热点的中心市集受商业操纵的成分更大些,各家卖各种浮躁的旅游小商品大路货。货源不加修饰与选择,无甚特色。离开景点一段距离的,才是当地人也会凑热闹的市集。这里摆摊的主要都是当地手工艺人,有点创意市集的意思,也只有此处才找得到民风朴素的小玩意。

但食物都有共通的一种语言:德国面包夹香肠或牛排,都在露天小摊上现做,香喷喷的烟火飘一路。行人边走边吃,完了再到专门卖热红酒的摊上去喝一杯。

热红酒也是源于德语世界的冬日特饮,由红酒加入肉桂、丁香、橘皮等煮热了喝。最早有记载的热红酒是在1420年左右,由世上第一个酿造“雷司令”葡萄酒的德国公爵约翰四世发明。

去年在柏林的寒冬,经过波茨坦广场时,经不起樱桃味热红酒的香气诱惑,握着一杯边暖手边看旁边滑雪梯上开心作乐的孩子们,俗套的圣诞音乐铃铛响彻广场,却觉得就算是这般缺乏重量的游客区也踏实了起来;又觉得再低落的人也没有理由继续沉沦下去。

德语世界之外的圣诞市集,大部分都在20世纪下半叶才开办,在岁末搭起一个紧挨一个的小木屋,饰满小灯,如荒野帐篷,引人驻足。

其中,有像爱丁堡那样直接把巴伐利亚的农夫小贩请过来摆摊的,也有在模仿之余添加本地特色的。欧洲商务之都比利时,十年前为了甩掉“文化沙漠”的尴尬之名,才决定开办包括圣诞市集在内的文化与民俗节庆,以接驳民间气息。我就像个错位的集邮爱好者,专门收藏圣诞市集。三个礼拜前,才到过布鲁塞尔的市集上去转悠,此处与别处不同的是,能吃到地道的比利时特色甜品华夫饼。坐到临时搭起的摩天轮上,满嘴奶油地远眺夜空下的股票交易所老楼、绵延整条大道的明晃灯饰,幸福感就在半空中摇晃。

生存危机丛生,人们才更需要闪耀着天伦情义的圣诞市集吧,哪怕光焰只是一时的泡沫,烟火的温度尚可持续一阵。圣诞市集与欧洲百姓对圣诞的准备一样,提前一个月启幕。

飘在商场和街头的节日气氛就更早了。两周前我在爱丁堡城堡脚下的星期六露天市集上逛,路上忽然多了一群头戴圣诞帽的业余合唱团,人人手捧一本乐谱唱起教堂里的《诗篇》,路人驻足,或往空帽子里投硬币。几天后转火车,途经伦敦St.Pancras国际列车站,候车大厅中央的巨型圣诞树旁,一群老年人手捧歌谱微笑着在合唱圣诞歌。大包小包赶路的人听见了,心中有暖意。

来源:名汇 Famous
原标题:沉浸欧洲圣诞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