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谭】

  刘慈欣,科幻迷亲切地称他为“大刘”,最近两年以《三体》系列引起一轮科幻阅读的热潮。最近,《人民文学》杂志在3月号上刊发刘慈欣作品专辑,这是30年来《人民文学》第一次关注科幻写作,也可以理解为科幻小说正在进入阅读主流的一个标志。

  《人民文学》杂志刊载刘慈欣的四篇小说,在科幻传播上具有重要意义。《人民文学》作为主流文学的旗手之一,在改革开放初期,刊登过童恩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后来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回又一次刊载科幻文学,可见主流文学对这种文类重新重视。

  科幻小说是中国文化中没有的文种,其他如武侠、言情、侦探、魔幻等都有自己的本土渊源。科幻是工业化时代的一种文学。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科学、工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代表的现代工业题材,在文学中占比较小。今年,中国城镇人口首超农村人口,是一个划时代事件,表明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科幻是反映这个现代化进程的文学,它关注城市、技术、未来对人的影响,这在传统主流文学中并不多见。比如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大都以乡土、历史为主题。所以说,首先是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影响了文学传播方式。

  《人民文学》这次选择了刘慈欣,因为他是最有影响力的科幻作家,他的《三体》在不同的领域都赢得了口碑。这既是市场上的考虑,也有更大的眼光,也就是着眼文学本身的变革,包括文学的内容、审美趣味和表现方式。科幻的主题常常是物,是自然规律,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里面有时不值一提。但反过来看,这可能正是在探讨一种新的人性。当一个人成为机器,当他的基因都被改造了,这样的人,是什么人?这是文学以前没有面对过的。还有,比如外星人,他们与人类的交往,将产生什么关系?以前以为这很虚幻,但在这个宇航的、生物工程的时代,是需要认真对待的,是严肃主学的命题。小说反映人性,那么,人性中,除了情感,还有智力因素,使人类区别于动物。科幻小说比传统小说更多地展示了智力的审美。

  《人民文学》选择的这四篇小说,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学不是无病呻吟,它不仅是语言的艺术,而且还要回答现实关注的问题,同时要回答终极问题。如《微纪元》,它讲大灾难之后的时代,为节省资源,要把人做得足够小,这里有小人国的传统,但他是科技的结晶,创造了新的乌托邦。比如《赡养上帝》,探讨的是老龄化社会,是不同文明间的关系,人与创造者的关系。再比如说《诗云》和《梦之海》,讲的是艺术在高技术时代的归宿,讲的是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以前,认为科幻小说是儿童文学,是晚上催眠孩子用的,不可能反映深刻的命题。但现在它在做这个。它在做某些主流文学已经放弃了的文以载道的工作,这是一种值得注意的回归。

  《人民文学》着眼科幻传播,我想是在恢复中国文学的一些传统,比如,想象力、传奇性、可读性等。如果把这些与工业化、后工业化时代的新的人间生活结合,将获得一种意想之外的回响。

  □韩松(科幻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