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时节,溽热难当,惟一能让人精神稍振的消息就是上周五股市——终于涨了。

  股市涨了,却纯属政策刺激的结果——央行本月5日宣布今年第二次降息,此次“出招”距上一次6月8日降息还不足一个月。罕见的一月两降息带来更多远虑近忧,忧的是政策刺激效果能够持续多久,虑则是金融宽松政策时间又正好在6月份经济数据公布前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下行趋势可能较预期更为严峻。

  降息的另一个副作用就是让楼市又现一派繁荣景象。虽然降息令出台同时,也明确住房信贷政策不做调整,但仍压不住这一行业的蠢蠢欲动。次日沪深两市强势反弹,领涨的正是地产股,134只地产股中131只上涨。同时多方关于房价唱高调再度甚嚣尘上,楼市回暖成定局,房价难再跌,千人排队买房,开发商捂盘被砸……此类消息再次出现。

  股市长期的萎靡不振和楼市如今的屡压不住,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因为买房者和散户都被“吓怕了”:怕房价再次疯狂错过价格低谷的末班车,怕股市一蹶不振投在股市里的钱又一次打了水漂。

  降息固然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回暖,但是长久看来,经济结构的转型才是经济稳健前行的保证。中国守着全球最庞大的人口和市场,与此同时,关于中国人如何富有,中国富人在海外如何一掷千金买空商场的报道又层出不穷,却为何国内消费的马车却总是乏力?归根结底,是中国最能有效推动消费的中间阶层还远远不够。

  金字塔顶尖的人和金字塔底端的人,都不是推动国内消费的主要力量。前者一是数量有限,二是他们该买的早已买了,新增的消费需求则多转向国外——某个太平洋小岛度假吹风,香榭丽舍买衣购鞋,送孩子海外留学……而位于金字塔底端的低收入人群,虽然人数众多,却消费能力十分有限,亟须在财富分配的改善中获益。

  中国的中间阶层去了哪里?中等收入的人群确实越来越多,但他们的消费能力已然被房贷、熊市和储蓄占领。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最近曾在某论坛上说,中国的储蓄率高达52%,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郭主席对于中国的储蓄和投资结构严重失衡不无遗憾,却没有多问一句:中国人为什么热衷于储蓄?

  老百姓忍受存款贬值缩水,和当前人们心理缺乏安全感息息相关。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们尝试投资,但股市十年原地踏步,套牢绝大多数散户。房贷成为中间阶层沉重的包袱,未买房者为了将来买房而节衣缩食,已买房者为了还房贷而省吃俭用。低水平的公共福利和社会保障让收入中等的人群不得不为将来焦虑,一场疾病或者意外事故,都能让人们“一夜致贫”。考虑到未来的各种开支,疾病、养老、失业、子女教育……中国人只有未雨绸缪对冲风险。

  如果中间阶层的这种焦虑感无法消除,中国人总是有钱也不敢花,推动中国经济从积累型向分享型转型,从投资型向消费型转型,就只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形’分配格局。”这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4月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的一句话。我们也期待这一“橄榄”理想早日实现,而非两头大中间小的“纺锤”格局。

  □抒睿(北京 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