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努阿·阿契贝
(Chinua Achebe1930.11.16~2013.3.21)尼日利亚小说家、诗人,被誉为“非洲现代文学之父”、“非洲最伟大的小说家”。

  生前多次获诺奖提名;代表作“尼日利亚四部曲”

  新京报讯 (记者姜妍 实习生吴月)被誉为“现代非洲文学之父”的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21日在美国波士顿去世,享年82岁。阿契贝生前多次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尼日利亚媒体曾经这样评价阿契贝与诺奖的关系,“不是阿契贝需要诺贝尔奖;正相反,是诺贝尔奖需要阿契贝来证明自己。”

  译者

  我想吃他笔下的木薯

  “我爱他笔下的部落英雄和深沉的悲怆,爱他生动地要泼出来的比喻,甚至爱上了他不断描写的神一样的食物木薯——总那么有一天,我要去尼日利亚吃一次非洲木薯!”作为阿契贝《神箭》一书的中文译者,陈黎对阿契贝文字的情感浓郁。

  就像英国《观察家》报所言的那样,阿契贝让非洲有了自己的声音。在上世纪50-60年代,阿契贝以尼日利亚伊博人民独立前后的生活题材为背景写出的“尼日利亚四部曲”是其重要代表作,而其中第一部的《瓦解》在1958年发表后就获得了第二届布克奖。这部再现英殖民者入侵尼日利亚前伊博族人民的生活和斗争的小说也是让陈黎彻底爱上阿契贝的因由。

  “在这九个村子里,甚至在这九个村子以外,奥贡喀沃都是很有名的。”这是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高宗禹翻译的《瓦解》中的第一句话,陈黎超爱这个开头。而另一部她很喜欢的阿契贝的作品《神箭》的开头她也非常欣赏——“自从他开始寻找新月的征兆,这已经是第三个黄昏了。”对于阿契贝的作品,陈黎说:“我觉得无论什么样的赞美都不过分,他的确是非洲良心之音,一位了不起的作家。是我崇拜和爱慕的人。”

  出版者

  非洲文学因他改写

  阿契贝的作品最早来到中国是在上世纪60、70年代,当时作为内部读物被引进。2008年,重庆出版社引进了阿契贝的文集,包括《人民公仆》、《瓦解》、《荒原蚁丘》和《神箭》四部作品。这套文集的总编刘玉浦昨日在电话里听到阿契贝逝世的消息时非常震惊。“啊?太可惜了!他太重要了!没有他,非洲文学可能会改写!太可惜了……”他至今仍记得当年看到授权合同上阿契贝亲笔签名时的心情。“我对版权经理说,必须要保留好,非常珍贵!”后来出版社特意把阿契贝的签名扫描到了书上。

  和陈黎一样,最初吸引到刘玉浦的也是阿契贝的《瓦解》一书,因为喜欢这本书他决定引进阿契贝的作品。他说:“虽然国内对非洲文学接触较少,但我觉得非洲文学在内容和主题上和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原有信仰和价值观受西方的冲击,对中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在他的小说里,有一部分人是茫然的,有一部分人是清醒的,中国也是这样。”

  以前刘玉浦在文学杂志当编辑时,有作者问他怎么写小说才能成名?他扔给对方一本《瓦解》说:“你就照抄呗,把人物名字换成中国人名,把背景换成中国背景,一定能获奖,因为中国没有能把小说写成这样的人。”他说,《瓦解》达到了我们国内很多小说家没写到的深度,写出了他们没考虑到的问题。

  诺奖

  多年名列立博网

  陈黎说,阿契贝1990年因为车祸而导致残疾,身体状况非常不好,这以后基本就封笔了。“从他的作品来看,他是一位幽默有趣善良的人。”阿契贝的去世引发世界性的关注,阿契贝的名字每年都会出现在英国立博博彩网上,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物。但直到去世也没能获奖,陈黎认为和阿契贝已经封笔多年有关,诺奖通常会颁给仍在写作的作家,但她认为《瓦解》和《神箭》两部小说足以让他得到诺奖。“他错失诺贝尔文学奖,丝毫不会影响他作品本身的荣耀和丰饶。如今斯人已去,希望他的作品在中国能有更多的读者。”陈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