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

  近两年,有个文化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研究王阳明的新书又渐次风行。本期书评周刊,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重点关注。为什么在浮躁的社会中,王阳明的心学会再次流行,他到底高在何处?针对这一问题,书评周刊通过微信、微博新媒体平台,进行了专题互动。本报特对网友回复进行了归纳整理,与大家分享其中的精华:

  答案1

  浮躁社会里唤醒良知

  @meters:阳明心学的高明之处在于上至帝王贵胄,下至平民百姓,似乎都可以从中汲取各自所需的养分。因为这是一种关乎人的学说,也是阳明先生亲历磨难之后透彻人心,洞察人性的收获。先生孜孜求学,教诲不倦,以期光复圣学,使圣人教导不因时代之遥远而湮灭,世道人心不因朝代更替而消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认为阳明心学永远不会过时。打个可能不太确切的比喻,阳明心学并不为我们提供现成答案,而只是一种方法论,一种我们得以更清晰地进入内心,领悟这个纷繁复杂世界的力量。

  @两棵树:其实阳明心学的拥趸,自明朝中后期以来一直都有,其海内外影响也是有增无减。近代以来,学者如牟宗山、唐君毅、钱穆诸先生,政治家如孙中山、蒋介石等都对王学厚爱有加。其在大陆的再次回归,我想是因为在经历了百年沧桑,尤其是近三十年突飞猛进的变革之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困惑再次搅乱了人的内心。人在物质、欲望面前迷失了自我,而渴求精神、心灵上的指引与慰藉。而阳明心学,正是这一帖良药。当前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也迫切需要我们再次呼唤良知的觉醒。人性共有的丑陋面,也使得阳明心学的意义超越了国界。所以冈田武彦先生说:“二十一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丁丁:当代人之所以如此推崇王阳明,也许不是因为他有多高明,而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唤醒了一部分有所渴望的人。王阳明的某些理论,恰恰符合了这部分人的心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人民大众的所思所想所需吧。

  @博变世异:因为现代人都活得钱袋充实,脑袋空虚。

  @贾彭:研究王阳明的新书多是流行文化、速食文化的产物,适应了当代社会人们盲目追求信仰与寻找心灵寄托的需求。我认为,多数书的文化价值一般。

  答案2

  从心出发 知行合一

  @诗人薛舟:若论立功,于谦、戚继光、李如松都比他强,毕竟他的对手几乎都是草包;若论立德,他很狡诈,也很凶顽,不能超凡入圣;若论立言,当然比不上北宋五子和南宋朱陆;但是,王阳明从心出发,对于心灵和欲望的尊重启蒙了明朝中后期的自由主义,这在中国思想史上如灵光乍闪,震铄古今,虽然后来又被死死地钳住。

  @多啦A如花:王阳明的心学,在一颗良知之心下,把知识融入到实践,在实践中统一知识,颇具现实意义。

  @儒士社诵经班:在事功中锤炼德行,知行合一。

  @这里是马小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明朝上下300年,唯独此人配得上圣贤二字,永远的偶像。

  @慕朵生:阳明之大,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足矣!

  @纳兰妲己: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内阁想搞他,内阁倒台。秉笔太监(就是能够专权的那种)想搞他,结果太监下岗。当年明月总结的规律就是:在明朝谁想搞王守仁,谁就下台。连当朝权奸刘瑾也忌讳三分,整都整不死的明朝第一强人——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