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佛香阁


清代样式房制圆明园廓然大公一景烫样。

  特邀专家郭黛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兼任中国建筑史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雷峰塔”改建总设计师,著名古建筑专家。

  海淀的三山五园作为清代皇家园林建筑的集大成之典范,亭台楼阁里面,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暗藏着中国传统建筑技术和技艺的极致。

  古人的用木之精、建园之美,从木构件到大宫殿,一座座园林就是一个个明证。三山五园就如同一个精彩绝伦的建筑技艺博物馆,那么作为清代官式建筑的设计部门,样式房对三山五园的营建有什么关键性的作用?一个延绵八代的建筑世家样式雷与三山五园又有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世界记忆遗产样式房图里面,匪夷所思的一串串符号又该如何解读?

  雷氏家族与“样式房”

  样式房是清代宫廷建筑工程的五行八作之首,从设计图样到制作烫样,设计方案都要向主管大臣汇报,得到皇帝认可之后方可开工建设。能工巧匠在这里汇集,从伐木丁丁到垒土筑台,从叠木为架到室内装饰,高明的工匠总能让木石结盟、砖瓦缔缘。伴随着清帝国的强盛、皇家建筑造作风气的盛行,一个被称为样式雷的家族应运而生。

  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式房图,实际上最多的还是整个建筑的一个地盘图。所谓地盘图,就是建筑平面图。图纸只是一个平面,还要做一个模型。模型做好之后,送到皇帝那里去审查。这个模型是很重要的,叫烫样。这个都由样式房来做。样式房的工作大致就是这些,可以比喻成现代的建筑设计院的总建筑师。

  雷氏家族的若干代都供职于样式房,他们第一代叫雷发达,第二代叫雷金玉,雷金玉跟三山五园的关系密切,后来他的儿子雷声征,长大之后已经是乾隆年间了,可是他始终也没做到样式房的头,还是领导楠木作。领楠木作的意思就是搞装修,搞硬木这些东西。第一个当样式房头的是雷声征的儿子,雷氏第四代。

  样式雷家族从早期领楠木作,主管室内装修,到后来成为清代样式房的掌案,背后是一个家族不懈的努力和精进,从第一代雷发达到第八代,这个家族一直在参与清皇室建筑设计工作,家族历史与清代宫廷建筑史紧密融合在一起,难解难分。

  样式房图纸为了解三山五园提供准确依据

  明代计成在《园冶》中说:世之兴造,三分匠,七分主人。皇家园林也是如此,皇帝的意旨在园林总体规划立意中总是起到关键作用,而建筑的具体处理是否巧妙得法就主要看匠师的技能了。

  像园林建筑这一类,就更能显示出“匠人只有三分,主人是七分”这种关系。从目前留下来的资料来看,当时主人起了关键作用。园林的很多东西是由皇帝提出来,或者皇太后提出来的,或者皇后提出来的,到了清朝后期,我们看到主人的意旨很强,匠师设计的余地就比较小了,完全是服从主人的要求。

  皇家园林是皇帝居住理政的场所,更要满足皇帝亲近自然天人合一、君临天下、彰显皇权的审美追求。样式房有着掌管宫廷建筑设计的特殊地位,而它所留存下来的按比例绘制的样式房图纸,作为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资料实录,记录了大量文献缺载的营建信息,为我们了解三山五园的真实空间形象提供了准确依据。

  样式房现在留的档案以图样为主,烫样有一部分,另外还有一些文字资料,比如他们有随工日记。图样、烫样,随工日记这些资料,对了解清代官式建筑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目前留下来的样式房图,主要保存在几个地方:一个是故宫博物院,一个是国家图书馆。东京大学可能有一二十张,专门出了一本书,介绍所存的图。其他像美国国家图书馆,只有几张图。所以说大部分留在了中国。

  历史图档让圆明园“可游可观”

  专家们对圆明园做“再现”的时候,样式房图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是过去的文字记载中都没有谈到的,它的独特价值在于用图样的形式告诉我们很多真实的历史信息。利用样式房图可以区别建筑年代变化,用已知推测未知,通过确定图纸年代,一个动态变化的园林出现在人们面前。

  以圆明园为例,专家们做了视频,恢复了几十个景点,样式房图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资料来源。火烧了之后,房子是没有了,后来重建的房子不一样了,跟原来有所不同。比如圆明园九州清晏,原来是皇帝的寝宫,道光时候失火了,后来就查到原来九州清晏曾经画过一张总平面图,工匠标了一个“九州清晏旧样”。这个廊子原本都是木结构,一旦失火就影响到周边。后来把房子变小一些,把空廊变成墙,这样火就烧不过去了。从两张不同的图就可以看出,失火前是空廊,失火后变成了墙。

  样式房现在已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有的问题,离了样式房解决不了。比如香山想复建其中的永安寺,我们就找到样式房图,它提供了很多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就可以进一步再看看现场还有哪些信息,怎样综合起来,最后把这个房子复建起来。

  样式房遗图成为“再现”圆明园的重要一环

  圆明园存在不同时期的图纸,第一个原因是天灾人祸,它坏了,只能重新做,这就出现了同样一所房子有很多张图。或者就是改变使用功能了,原来可能是敞厅,后来变成可以举行宴会的地方。另外,每一个皇帝的爱好不同,建筑就会不断改变。乾隆皇帝将雍正时期的菜圃改建成杏花春馆,道光、咸丰对九州清晏慎德堂一再改建,从样式房遗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圆明园建筑在150年间的发展变化。

  利用样式房图所存信息,不仅可以区别建筑的年代变化,更可以帮助复建被毁建筑。这样一个生动的实例,已经在恭王府正殿银安殿中进行了尝试。两千多张样式房遗图成为再现被毁圆明园的重要一环。

  专家结合内务府所存奏销档、活计档以及大量其他文献资料,正在深入研究圆明园的山水环境、建筑艺术、园林植物。样式房图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些图不全,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能发现新的样式房图收藏在某个地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特别希望这些图能够很好地保存下来,传之久远,今后的子孙后代还可以研究它;也希望能够把样式房图做成数据库,让更多人随时调阅,随时享用。

  新京报记者 张雪松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