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新网

  新京报今日发布出行提示:北京平安夜多处地铁站拟限流,公交或绕行教堂。

  由于圣诞节已经成为年轻人心目中一个重要的节日,平安夜更成为了狂欢之夜。近年来,此类的交通提示已不鲜见。

  2010年,环球网曾就“你是否担心圣诞节文化‘入侵’”的话题进行匿名投票,调查显示,7成受访网友担忧圣诞文化“入侵”中国,呼吁淡化洋节。

  随着圣诞节的流行,几乎每次节日来临之时,媒体上就会有人大谈洋节入侵。而今年媒体的风向则发生了转变,大家观察到,此圣诞节非彼圣诞节,经过汉化的圣诞节,只是保留了节日的外皮,里面填上的却是中式馅料。在圣诞节兴起的过程中,中国人并不是处于被动地位。

  始于商业,兴于青年

  圣诞节原本是一个宗教性节日,本意是庆祝耶稣的诞生。如今的中国,信仰基督教的人数已达到数百万,而信仰自由也是当今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然而,这些宗教人口并不是推动“中国圣诞节”发展的主力军。

  英国《经济学人》12月13日发文称,在中国,圣诞节看上去更是被商家们吹捧起来敛财的又一个好节日。在这里,“圣诞老人”比“耶稣基督”更家喻户晓。

  始于“商业”的圣诞节,并未止步于“消费”。它在人民内部经过消化转变,并得到延伸,成为了一场欢乐浪漫的狂欢节,这些都顺应了年轻人的需求。

  《华盛顿邮报》认为,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虽然在中国愈来愈受欢迎,但也越来越有中国特色,与西方侧重家庭团聚和宗教氛围的圣诞主旨相去甚远。中国式圣诞往往被视为狂欢节,其主要形式是广场喧嚣、情人约会、逛街购物和赠礼问候,概而言之,就是“玩”。

  《金融时报》称,中国人过圣诞没有宗教只有节。在中国,圣诞节与历史、传统、亲人或者礼物转送无关。“中国人喜欢节庆。假如给他们一个庆祝的理由,他们就会去庆祝,即便他们并不明白这个节日所蕴含的意义”

  新快报看到了这个转变中青年的力量,“圣诞节中国化,一场青年的节日改造”。

  人们为什么爱过圣诞节

  圣诞节之所以能在中国兴起,除了日益融合的多元文化,最重要的是,它契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首先,商家的推广和中国人的消费观密不可分。彭博新闻社网站解释,对于中国人来说,喜欢圣诞节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花钱的理由。这和咱们过春节买新衣服是一个道理。

  其次,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农耕大国,我们有很多节日都与庆祝丰收有关。节日的主题大多是纪念、团聚,祈求平安、富足。

  而对于衣食无忧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更喜欢浪漫、好玩。圣诞节的雪花、霓虹灯、音乐、精致的礼品,正好迎合了年轻人的喜好,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人一下子便在圣诞节里找到了自己的乐趣。

  此外,新快报还提到了节庆“减压阀”的社会功能。作为一个舶来品,外来节日没有传统节日那么多文化包袱,可以在保留其基本框架的前提下任意改造,融入更多颠覆日常秩序和跨越家庭藩篱的玩乐内容。

  人们的心理需求能够得到满足,还需要一个温床。《温哥华太阳报》12月20日的报道称,无论是在中国某个大城市公共广场矗立的一棵硕大圣诞树,还是列治文某个华人家里一棵闪闪发亮的小圣诞树,“这些在国际都市中都是可以预料到的,这就是思想开放”。

  新京报新媒体编辑 戴熙婷

  (本文首发新京报新媒体,您可以在微信中搜索公众号“新京报”,或添加微信号:bjnews_xjb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