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防控圆桌论坛在京举行

  新京报讯 (记者刘虹麟 实习生郭佳)11月6日,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新校园揭牌仪式暨慢病防控国际圆桌论坛在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举行。本次论坛邀请了中美两国多位健康官员和医学专家,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防控对策进行了探讨。此次活动由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美国慢病联盟以及CMB-PUMC慢病合作中心共同举办。

  我国多种慢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以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显示,自2002年到2012年,我国的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慢病患病率皆呈上升趋势,慢性病防治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如何防控慢病也全世界所关注的重要健康议题。

  在论坛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刘谦表示,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慢病所带来的危害,并致力于增加对慢病的预防、筛查和治疗方面的投入。2012年,我国慢病导致的居民死亡人数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缺血性心脏病、癌症、慢阻肺等是导致我国居民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

  刘谦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慢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快速出现,慢性病严重损害国民的健康,威胁劳动力人口,大量增加疾病的负担,已经成为事关全局的重大的民生问题。慢性病是可防可控的,加强慢性病防治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政府的责任。

  国家卫计委疾控局监察专员常继乐则具体分析了我国近30年来慢性病患病率的增长趋势。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显示,自1982年到2012年,我国的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慢病患病率皆呈上升趋势,我国的烟民数量比例、居民食盐摄入量和居民肥胖比例也较高。他提出面对防治慢性病的严峻挑战,我国采取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战略,动员全社会力量,希望能够尽快扭转慢性病高发态势。

  美国携手抗击慢性病组织主席Ken Thorpe博士指出,如果不能有效应对慢病,各国政府均无法解决医疗成本日益上涨的问题。为了有效应对慢病,需要联合患者、医生、社区、企业、劳工组织以及医疗政策专家,共同提升社会对慢性病的关注,更有效地预防、治疗慢性病。

  地方探索慢病防控有突破

  在圆桌讨论中,多位专家提出了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慢性病防控的重要意义。《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指出,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饮食、活动不足是威胁健康的四大行为危险因素。平时合理膳食,减少烹调油用量,少吃盐,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人日均烹调油用量25~30g、食盐摄入量为6克;控烟控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

  糖尿病作为发病率高、经济负担重的一种慢性病,备受行业与公众的关注。波士顿医药咨询公司高级副总裁Tom Goss特别指出,糖尿病患者能否获得高效、高质量的治疗,不仅依赖于科学家和医疗工作者在基础研究、药品开发和临床试验等方面的不断进取,同时也需要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的改革、规范的治疗方案以及科学的公共政策。

  在慢病防控的宏观层面上,我国已经出现了许多值得关注的地方实践。厦门市卫计委副主任洪丰颖介绍了厦门市以高血压和糖尿病为突破口,实施慢病管理“三师共管”的经验。

  厦门市为每一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配备一名专科医师、一名全科医师和一名健康管理师。通过各种配套政策、激励机制,最终实现“大医院放得开,基层接得住,患者乐意去”的局面,降低医疗成本,提高防控效果。

  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雷海潮也分享了通过“健康北京”战略规划的实施,从根源上治理慢病危险因素,降低慢病的发病率和危害,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