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羽的蜡笔画《无题200》。

  新京报2015年度好书今日揭晓。吴大羽和他的艺术世界本真、深邃、广博,超越时空与名利,点滴之间即可感受艺术之庄严、生命之尊严,《吴大羽作品集》被选为“年度好书”。同时揭晓的,还有文学、艺术、社科、历史传记、经济、教育、儿童、生活、新知、国故、再版等11个类别的年度书。这些获奖图书,或以文学的方式追索社会变革的历史,或抱持传习古典艺术的初心,或探寻教育、公益、自然生态,或在毒品、艾滋的表皮下穷究社会转型——这些最终都以个人的尊严与自由为依归。今天,我们致敬年度书及作者,致敬社会与个体的多元价值。

《吴大羽作品集》

作者:吴大羽 吴崇力 寿崇宁

版本:人民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5年3月

  【致敬辞】

  吴大羽先生是中国现代绘画开拓者之一、中国现代抽象油画的奠基人。一生维护艺术的庄严和人的生命尊严,在油画、水彩、漫画、书法等领域,都有卓越的创造。他是一位诗人,诗心的穿透,使他的艺术散发出特有的灵性。他是百年来中国美术领域不多见的智者,以哲学的智慧淬炼艺术语言,以不灭的道义担当来表现人的生命价值。他的艺术启迪人心,有内在的风骨,在凌厉狂放中有清净优雅的美感。他是一位一生没有举行过画展的艺术巨匠,任凭世事浮沉、人生磨难,都能寂寞自守,不放弃自己独立的艺术追求。

  人民美术出版社在先生家人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第一次较为完整地呈现吴大羽先生的整体艺术风貌——谨将本年度大奖颁给《吴大羽作品集》。

《午夜之子》

作者:萨曼·鲁西迪

版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5年9月

  【致敬辞】

  作为布克奖50年最佳的作品,《午夜之子》提供了当代写作的一条路径,将历史、神话、族群、个人的复杂关系在一部长篇中展示出来。这部关于印度的小说既为英语文学增光添彩,也成为世界文学之林的一棵大树,同时它亦有可能为汉语小说的写作提供一种面向未来的参考。萨曼·鲁西迪展现了惊人的视野和技巧,以此确立了文学大师的地位。大陆译本的《午夜之子》雪藏多年得以面世,是文学的幸事,我们确信这是一个优秀的译本,确信这部小说将在汉语文学世界长久地流传下去。

  

《乐之本事》

作者:焦元溥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5年9月

  【致敬辞】

  在古典音乐界,焦元溥是个非常特别的存在。以他的天赋,他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好的钢琴家,但比起演奏家,他更喜欢欣赏者的位置,之后再将观感转换成文字,于是有了此前厚厚的两大本对全世界优秀钢琴家的访谈录——《游艺黑白》。正是本身对音乐的深入了解,让他的文字充满魅力和可读性的同时,又是严谨深邃的。他本可以继续深邃下去,但此时他偏偏选择回过头,面向大众写出了一本“浅出”的《乐之本事》。《乐之本事》涵盖了焦元溥推广古典音乐这些年听到过的各种提问,“不会演奏乐器可以听古典音乐吗?”“不会看谱可以听音乐会吗?”他从回答这些常见问题入手,一点点带出古典乐的历史、古典乐的观乐礼仪,如此种种。这是一本资深乐迷和从未接触过古典乐的人都能各有收获的图书。而写下这本书,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向公众讲解古典乐是怎么回事的焦元溥,大抵是因为心中总有个执念,这就是“我们要认真地把这门艺术交给下一代人。不能只有技术,要深刻了解道理和文化,然后我们把它传下去。”

  

《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

作者:刘绍华

版本: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年9月

  【致敬辞】

  这是一部基于专业论文而改写的面向公众的人类学作品。这是一部带着读者走近“我的凉山兄弟”的悲情与尊严交织的生命之书。面对毒品和艾滋的严峻问题,作者深入凉山诺苏人社群,进行了长达10年的田野调查,记述“我的凉山兄弟”在现代化大潮中的血色青春探险,探讨全球化政治经济变迁造成的多重后果。书中所记录的特定群体经历,其实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一个极端经验。当代中国读者阅读时的疼痛感觉,不仅缘于作者出色的叙事,也缘于集体记忆的扩展铭刻。本书追踪的社会经验还在延续演变,无疑会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关注和“续写”后来的篇章。

  

《零年:1945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

作者:(荷)伊恩·布鲁玛

译者:倪韬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1月

  【致敬辞】

  在一般历史学家眼里,1945年为现代世界元年。这一年,二战结束,新秩序重建,联合国成立,万众欢腾。人们在经历了战争磨难后憧憬新生,期待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然而,在《零年》作者看来,这一年并不那么单纯,除了胜利,还有罪恶。历史的复调写作,将读者领至“历史的暧昧角落”:战后普通人有胜利喜悦,还有饥饿、困苦、流浪、犯罪……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丰富历史画卷:横看成岭侧成峰。“零年”是人类一段历史的结束,又为下一段历史埋下了种子。人类从“零年”再出发,一定能换来一个风清月朗的明天,不论什么式样的法西斯,都必须像毒瘤一样从人类机体上清除。这是二战以来的启示。

  我们向《零年》致敬,它虽然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但其明白无误向历史学者提出更高要求,历史学应始终如一追问历史真相,描述大人物,更应进入底层,用生动事例记录芸芸众生在大时代的喜怒哀乐。

  

《经济人的末日:极权主义的起源》

作者:彼得·德鲁克

译者:洪世民、赵志恒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年8月

  【致敬辞】

  “凡是未曾尝过我们那一代习以为常的恐怖生活,从未受过战火蹂躏,从未吃过战俘营苦头或生活在恐怖警察国家里的人,不仅应心存感激,更应该凡事怀着包容心与怜悯”

  1959年,德鲁克在他的《明日地标》中如此写道,尽管这句话写于半个世纪前,但对今天的读者来说,恐怕没有什么比这句话更适合作为德鲁克《经济人的末日》一书的致辞了。尤其是在这一样一个“人类已经发展出足以在肉体和道义上都自我毁灭的技术”的世界里,德鲁克的这句话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永远不应当忘记的是,文明的自我堕落首先是对文明本身丧失了信心,而这种自信的丧失不仅仅是因为自卑,更可能是因为自大。那种企图创造历史和支配真理的野心,恰恰是人类一次次濒于毁灭的真正原因。没有真正的预言家,倘使有人做到了这一点,那并不是因为他看到了现实,而是因为他发现了未来正在按照过去发生过的那样的前进,所以,不妨引用《经济人的末日》自序中的一段作为一个最后的提醒:

  “可以确定的是,我们现在的世界,或许跟之前的所有社会一样,疯狂错乱。但偏执不是治愈疯狂世界的良方。相反,要在疯狂的环境中生存,更需要保持清醒。成熟(借用这个常遭滥用的词汇)并不包括让宇宙万物理性起来。那种19世纪人类的尝试,或许永远都会以挫败而收场。成熟也不包括抹去宇宙万物中的非理性。成熟所需要的是,我们让自己的行为理性起来。也唯有如此,我们才有机会拥有一种正直的、有意义的、有成就感的人生和一个正直的社会”。

  

 

《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作者:徐贲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5年10月

  【致敬辞】

  人文教育不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或灌输,而是基于独立思考、批判意识和价值判断,对公民参与、公共讨论以及理性对话能力的全面培养和提升,目的是培养人格健全的自由人和负责任的现代公民。因此,人文教育不仅是大学教育的一个环节,更是超越大学校园的社会公共教育,是现代社会合格公民不可或缺的公民教育。《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在澄清各种有关人文教育的认知偏差之上,以作者二十多年人文教育的所思所行,具体而微地展现了人文教育如何塑造理性地、建设性地进行社会参与和社会建设的青年公民,这是任何一个良善社会所不可或缺的基础。

  徐贲老师已然在他的公共写作之中展现了理性对话和建设性批评的公共价值,今天又展现了这样一种公共精神的培育基础,即以经典阅读为基础的人文教育,他不尽是个思想家,也是个实践者,而公共性贯穿他的所思所行,这正是今天重塑教育和重建社会必须认真对待的。

  

《地下·水下》

作者:[波兰]亚历山德拉·米热林斯卡、丹尼尔·米热林斯基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5年12月

  【致敬辞】

  这是一本有趣的科普图画书。这是一场纸上的探险。精巧的设计将一幅幅幽默的绘画“组织”起来,带领孩子们向地心探险,既向地下开掘,也向水下游弋。它向我们展示地球内部的绚丽景象,知识涉及考古、探险、钻探、潜水、交通、生物、地质、海洋、地球构造等等领域,堪称一本“地底下的百科全书”,但内容庞杂却又简明易懂,得以向幼小的儿童讲述宏伟宽广的地球。

  以发人深省的角度为孩子们展开这个世界的深处,需要的是用专注严谨的精神为孩子们创作,用富有创造力的思维带孩子们翱翔,我们致敬:年度好书·儿童类图书——《地下·水下》。

  

《幽僻处可有人行?》

作者:张志扬

版本: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年1月

  【致敬辞】

  作者是一位独特的生命体验者和思考者,包括他的表达方式也很特别,虽然身为大学教授,但他却不太做那种中规中矩的学术论文,而是将思想学术以体悟的形式出之。他从自身已足够坎坷而丰富的经历回忆和思考,伸展到文学与电影的阅读和凝神,语句经常看似是片段和跳跃的,但其后面总是有一种持之以惯、缓慢燃烧的东西。这是敏感、细腻而又厚重的生命,但也是“幽僻处”孑孑独行者的生命。这样的一本书也是一个邀请,邀请我们进入他所看到的生命的风景,这或许是少数能够探幽入深的人才能看到的风景,却也是人生最好不错过的一道风景。

  “但我是幽僻处中人,从来不上台面的。”感谢“新京报和新京报的读者”后,张志扬先生在邮件中如是回复。

  六七个小时前,在北京一条幽暗、嘈杂的胡同里,我突然接到张志扬的电话——当然是曾打给他,没有接到而回拨过来的。我转告他《幽僻处可有人行?》获得“新京报2015生活类年度好书”,问他能否来颁奖典礼现场,或接受采访,撰写答谢词。他没有直接答复,只是强调他从来不接受采访,也没得过什么奖。因为觉得“电话中不便言说”,他写了一封简短的邮件给我,其实,是再次说明一个“幽僻处中人”的原则和选择。


 

《汤姆斯河》

作者:[美] 丹·费金

译者:王雯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2015年5月

  【致敬辞】

  “癌症村”于中国公众而言并不陌生,国内媒体有着太多类似题材的报道。《汤姆斯河》的作者丹·费金则为我们奉献了一部新闻学教材。历经十几年的调查,作者为我们还原了一个小镇遭到化工污染的三十年历程及灾难性后果,并且试图建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与污染物之间的关系。作者还从调查记者角度,引领我们再次思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这是一部苦涩而沉重的著作,读者很难从中获得阅读的快感。这也许是因为,作者本来就没有期望用生动的语言和煽情的故事去打动你,他更着意追求的,是真相的力量。

   

《家人父子——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

作者:赵园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7月

  【致敬辞】

  《家人父子》是一份来自传统中国的导游手册,引领我们深入明清之际的士大夫日常生活之中,从而一窥内闺庭院中夫妇父子之家事。我们惯常依靠礼对传统中国家庭伦理的想象,常常正是作茧自缚,束缚了自己的想象空间,《家人父子》恰恰揭开了人情中最温厚、最真切的一面。对经历了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传统社会的崩解、伦理道德的剧变而渐感无所适从的今日国人而言,这本不过二百余页的小书的意义重大。

  我们致敬赵园老师,她从文学批评转入明清之际思想文化研究,一以贯之的,是对人伦的关切与对历史的关照。她把学术当做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经由学术读解世界,同时经由学术而自我完善”,正是如此,她的学术成就令人敬畏,而她的生命姿态——不被时代的喧嚣裹挟,追求自我完善与意义,更是令人敬畏。

  

《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

作者:资中筠

版本:上海三联书店 2015年10月

  【致敬辞】

  财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成就它的那部分人的美德与能力,是谓君子聚财有道。但聚财之后,终有一死的人生,如何才能不被财富占有与捆绑,如何赋予财富以尊严与意义,则是另一个重要议题。此书2003年的版本,叫做“散财之道”,2006年再版,叫做“财富的归宿”,2011年重版依然如是,今年新版,增加了一部分“新公益”,书名则成了“财富的责任”。从归宿到责任,说的都是美国公益发展的百年史,但作为中国读者的观察角度,或许有一些微妙的变迁,就像如今中国的公益事业,已经与2003年时的格局完全不同一样——所谓散财与公益,已经从当时需要申明的理念,转变为今日更需要明晰程序,方法与目标的公共行为。我们致敬资中筠先生,她带着强烈的现实关怀,讲述现代公益的历史与发展,为君子散财之道提供了各种积极的范本,在介绍公益的思想资源与行善艺术的同时,资先生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流动的财富与永恒的价值,从而更有勇气去想象更好的人,期待更好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