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哈·哈迪德

  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巴格达的哈迪德,2004年获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她也是该奖历史上第一位女建筑设计师。

  哈迪德被誉为“建筑女皇”,她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反映出都市建筑繁复的特质,她长弧曲线的应用,给大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评审团曾指出,哈迪德获得世人认可之路,是“英雄式的奋斗历程”。

  18岁,哈迪德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读数学专业,1972年前往伦敦就读于建筑联盟学院学习建筑,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筑联盟硕士学位。1980年开始在伦敦开启了自己的建筑事业。

  1983年,在香港举行的国际建筑竞赛,哈迪德为休闲俱乐部所做的设计方案获奖,这是她首次受到国际建筑界关注的作品。虽然赢了比赛,但是最后并未动工。她的很多作品都只能仅限于图纸,并不能付诸实施,还一度被称为“纸上谈兵”的建筑设计师。直到1993年在德国设计的维特拉消防站,才一举成名。

 

  天堂里多了一道曲线,一点水波。据BBC、英国《卫报》报道,世界知名建筑设计师扎哈·哈迪德因心脏病于3月31日在美国迈阿密一间医院去世,享年65岁。消息指出,哈迪德入院时被诊断为支气管炎。此消息,令许多中国网友震惊。她曾为中国设计过望京SOHO、银河SOHO、广州大剧院等建筑。

  哈迪德的学生、中国建筑设计师马岩松在听闻这个消息后,通过微信表达了哀思:“我的恩师,Zaha的一生就是抗争的一生,为了独立、平等和尊重而抗争,为了进步和改变而抗争。她对这个世界充满热爱,又充满批判和怀疑。她总是抱有坚决、鲜明的立场。她带给这个世界太多希望和美丽,让世人惊艳,让建筑被更多人关注与铭记。15年前,作为她的学生,她的力量和视野给我开启了一扇门,如今依然给予包括我在内的无数人启发和激励。”

  哈迪德的作品备受赞许,同时也饱受争议。也许,最好的纪念就是读懂她留给我们的作品吧。

  1 北京望京SOHO 竣工时间:2014年9月

  望京SOHO是自首都机场进入市区路线中,第一个引人注目的高层地标建筑,以“首都第一印象”的姿态立于世人面前。该项目出自哈迪德之手。3栋集办公和商业一体的高层建筑与3栋低层商业高低呼应,独特的曲面造型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建筑的审美,任何角度均可以捕捉到该建筑自带的跳跃式美感。

  望京SOHO自效果图公布以来,便与银河SOHO同样的“造型”与“测光太亮”等方面备受争议。然而与表面状况恰恰相反,这个“绿色的建筑”在设计之初便确立了有效地减少环境和住户的负面影响的宗旨。2015年,望京SOHO凭借“杰出的节能系统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荣获Emporis Skyscraper Award全球最佳摩天大楼奖,成为中国首个获此殊荣的高层建筑。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曾在望京SOHO竣工时给出了对SOHO系列的理解:“我们最早把SOHO的理念带进中国,从以前四四方方的办公楼,到今天流线型的未来建筑,SOHO的每一座建筑都在超越自我。”争议也好,膜拜也罢,彼时的话题已是过眼云烟,这组建筑却像一枚生命体继续生长。哈迪德去世的消息惊动了这组有感情的建筑,望京SOHO打出悼念画面的LED被鲜花与蜡烛环绕。在设计师给予生命之后,每一个建筑体与生存于其中的人类同步发生着自然生长,这或许是最好的慰藉。

  2 北京银河SOHO 竣工时间:2012年12月

  2009年开始破土动工的银河SOHO无论是坐标还是造型都挑战着看客的惯性思维。在这一次的尝试中,哈迪德运用参数化设计,试图将银河SOHO打造成一个360°建筑世界。这座银白色、由4个卵形建筑组成、形似银河系星云的大底盘多塔建筑,每栋建筑个体都有中庭和交通核心,并在不同层面上融合在一起。

  作为SOHO三部曲的第一笔,自然也经历了最多的争议。拥趸们为流线型、参数化的设计拍案,而反对派则提出未来感的设计破坏了原有传统的背景建筑文化。虽然彼时哈迪德本人表示希望以多元的共存来表现城市化,而这轮“新建筑”与“老胡同”的对话曾是声音不小的话题。将争论推至巅峰的,即因为2013年6月13日,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的官方网站发布“2013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国际奖”名单中,银河Soho(Galaxy Soho)赫然在列。彼时有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有关人士认为,银河SOHO对北京老城城市景观、“凸”字形城廓、传统胡同四合院、街道对景、建筑形态与色彩等,都构成了严重破坏。

  如今,争论已逐渐被抛之脑后。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东二环沿线上这个“未来城市”的设定。

  3 广州大剧院 竣工时间:2010年4月

  虽然与SOHO系画风不同,生长于广州新中轴线上有着“双砾石”之称的广州大剧院同样是出自哈迪德之手的标志性建筑。建筑体犹如两块被珠江水冲刷过的灵石,从视觉上便给人制造出了听觉上的想象。1800座的大剧场和录音棚、艺术展览厅等“大砾石”与400座的多功能剧场等“小砾石”将整套审美和盘托出呈现于世人面前。该作品在全球建筑界获得极高的评价,广州大剧院不仅被英国《每日电讯报》评为“世界最壮观剧院”,《今日美国》更将其列入“世界十大歌剧院”之一。而值得一提的是,“双砾石”正是进入中国这块设计热土实验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最初她与团队的设计虽然并未赢得大部分专家认可,然而她最终却还是以大胆、冒险的方案在最后一刻秒杀了库哈斯代表的团队,并以此为起点,在中国的土地上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世界”的大门。

  4 萨拉戈萨桥 竣工时间:2008年

  这是哈迪德为西班牙2008年萨拉戈萨世博会所设计的一座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桥梁,全长289米,横跨埃布罗河。这座桥一半是步行道,一半是展示空间。桥的外观就像一株剑兰横躺在埃布罗河上,建筑的顶部由金属板重叠而成,灵感源自鱼鳞。

  这条桥也是世博园区的入口,世博会结束后,被当地的一家银行买下来,作为展示会使用。英国《卫报》曾高度评价这个建筑:“让人感觉有一种高贵的方式步行过河”。

  5 德国维特拉消防站 竣工时间:1993年

  位于德国莱茵河畔魏尔城的这座消防站是哈迪德完成的第一个建筑项目。这个建筑拥有复杂的结构,倾斜的、具有冲击性的平面,这与她后来的有机设计完全不同。

  英国《建筑杂志》曾评价:“它彰显了建筑修辞的力量——以柔和的方式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可能性,门廊上方尖角的设计具有指示性,就好像在对着人们大喊‘急救’!”内部空间大胆的几何设计,对这些消防员来说,令他们感觉随时处于待命状态。

  建造这座消防站的契机是1981年维特拉公司的一场大火。当时,哈迪德的这个方案也遭到了怀疑,有人认为夸张的造型和复杂的结构不像一个消防站该有的样子。但是,如今来看,这座建筑的设计成为了经典,虽然早已经不是作为消防站,而成为了维特拉公司的展示空间。

  6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 竣工时间:2012年

  位于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的这座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包括一个博物馆、图书馆和会议中心,哈迪德说,这个文化中心的外观设计是效仿一座山峰。

  这件作品曾获得伦敦设计博物馆2014年年度设计奖。有一位评委称:“这就像玛丽莲·梦露性感、纯洁的白色裙摆”。这也是第一位女建筑设计师获得该奖。据报道称,文化中心造价达到2.5亿美元。

  但是这件作品也饱受批评,有建筑批评家认为,哈迪德这件作品“和前苏联等国家热衷的巨大的文化宫殿没什么差别”。也有人权组织批评这个建筑项目,称为了建这个文化中心,他们亲眼目睹有当地居民被强行从家园驱逐出去。

  7 伦敦伊夫林·格雷斯学院 竣工时间:2010年

  位于南伦敦布里克斯顿的伊夫林·格雷斯学院,有四个分散的学校,哈迪德设计成了一个Z字形的校区,一条200米的跑道从建筑下面穿过。这是哈迪德1980年在伦敦从业以来,为这个城市所做的第一个大型项目。

  这件作品为哈迪德赢得了2011年的斯特林奖,也是哈迪德连续两年获得该奖。

  这个花费了3750万英镑的设计,被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主席兼斯特林奖评论会主席安吉拉·布拉迪称赞:“这个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完美地嵌入到了如此紧张的空间中”。

  哈迪德对于这个项目非常看重,她认为建筑对教养和教育很重要。“我想,大家都同意,环境对人有影响,无论是学校、家里或是医院。幸福和建筑是相连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谈到她建筑背后的哲学意义,她说:“最重要的就是激励人们,这就是为什么学校和教育最重要的原因。”

  8 卡塔尔2022FIFA 世界杯主场馆

  哈迪德建筑事务所与美国AECOM建筑事务所共同设计了2022年卡塔尔FIFA世界杯主场馆。据称,这个体育场的设计灵感来自当地的捕鱼船——阿拉伯独桅帆船。

  有报道称,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体育场馆项目导致了1200名移民工人死亡,并表示哈迪德对此毫不关心。对此,哈迪德回应是“误传”并于2014年起诉了这家媒体,后来这家媒体发表了一篇致歉声明,实际上报道发表时,哈迪德的项目并未破土动工。

  哈迪德也注意到了卡塔尔的移民问题,她表示:“我认为这是一个政府应该去做的,如果存在问题,那么就去解决。”

  9 2020年东京奥运会主场馆

  哈迪德赢得了2020年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场馆——东京新国立竞技场的设计权,但是自从2012年方案公布以来,就饱受日本国内建筑界的批评,认为哈迪德的方案与周边环境不协调,而且建筑成本过高。

  去年7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宣布,“此前的计划作废,将从头进行调整”。因此哈迪德的方案被“搁浅”。

  2015年12月,在距离奥运会开幕仅5年不到的时候,日本政府宣布本土建筑师隈研吾成为新方案设计者。但是隈研吾的新方案却有一个最大的问题,由于观众席被木质屋顶覆盖,可能无法在场馆上方设置火炬台。

  撰文/umbrellaku Diony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