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极致、专注、严谨、创新、精益求精......从青铜文明到科技时代,坚守“工匠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过去数十年,极速发展的中国制造支撑着经济的辉煌与勃兴。然而,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当前却略显尴尬。虽然已“横扫”全球,但在追求“短、平、快”的同时,无品牌、核心技术弱、研发创新不足、人才缺乏等问题仍笼罩着中国企业。此时,“工匠精神”更显弥足珍贵。

  去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今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鼓励中国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从9月开始,新京报将掀开制造业的面纱,追问中国制造,寻找大国匠人,重拾工匠精神。我们将建言中国制造业短板;同时在制造业领域遴选数十位“匠人”,讲述他们身处喧嚣,仍能恪守工匠精神的故事。

  新京报记者 李蕾

···············································································································································································································································································································

  【工匠精神】

  叶嫣嫣是湖州一家主打蚕丝系列的丝绸厂的负责人,带领200多位手工匠人精选“世界丝绸之源”辑里湖丝制作一床床手工被子。叶嫣嫣在丝绸行业耕耘了40多年,她带领工人制作的丝绸制品一度被选为APEC首长会议礼品。“作为国礼”是叶嫣嫣对过去40年丝绸生涯最为骄傲的描述。做一床最好的手工蚕丝被是叶嫣嫣对匠心的理解,这种理解,在2016年她与生活类电商品牌网易严选的合作中,又有了新的碰撞。

  【匠人故事】

  自扬州向东北方向驱车40分钟,下京沪高速,穿过数个普通的苏北农村,来到一处显现着历史痕迹的厂房。在一间10平米的小房子里,一位50岁的石油工人正在“捣鼓”东西。他,就是中国石化江苏油田的田明。

  田明,现为中国石化江苏油田井下作业处高级技师、油田首席技师、中国石化技能大师。技校毕业的他,30年来完成革新成果92项,获奖44项,其成果“试油测试技术的创新与运用”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匠人故事】

  拥有着法国留学背景、中科院工作经历以及生物科技工程师学历的刘梅旭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都应该是位生活在实验室里的学者。可现实中,最经常能够看见她的场合却是良田、果园的周边,以及各地机场中背着帆布背包,脚步匆忙的身影。

  【匠人故事】

  中国尊、大栅栏、北京南站……这些令人耳熟能详的北京地标性建筑,其设计都出自建筑师吴晨之手。吴晨是首位获得英国皇家特许建筑师、英国注册建筑师等国际最高专业称号的中国大陆建筑师。吴晨的视野并不仅限于建筑设计之内。在他看来,建筑同人们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当代的中国建筑师也应该担负起城市发展所赋予他们的责任。在设计标志性建筑的同时,更应该对城市本身加以关注,因此他前瞻性地提出了“城市复兴”这一理念,希望将那些蕴藏其中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褒扬、延续下去。

  【匠人故事】

  1971年,回乡青年顾九如被招工进城,经培训成了一名青年厨师,人生从此发生转变。厨师这一行,顾九如一干就是45年。从当初全聚德后厨的一名学徒成长为如今名动京城的“烤鸭总司令”,靠的正是对厨德、厨艺的传承。在他看来,老字号的“魂”不能断,“入了厨师这行,德是魂,勤是根,要先学厨德,再学厨艺。”

  【匠人故事】

  “他看上去是个平和的性格,其实骨子里有股子韧劲。最初他就相信机器人在中国临床应用上能实现,到后来追着医生问、带着学生一起实验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阻力,他都没放弃。”“老伙伴”田增民这样评价王田苗,最佩服他的还有“师徒传承”,作为机器人领域的专家,王田苗把机器人的理论成果和技术传授给了他的学生,让他们继续推着这个领域往前走。

  【匠人故事】

  

  崇尚“一生只做一件事情”的马可目前经营着“中国首个原创品牌社会企业”——“无用”成立十年,其一直致力于传统民间手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在马可看来,无论是为彭丽媛做专人定制的衣服,还是在珠海、贵州与传统匠人为伴研习传统工艺,都只是为了达成一个“21世纪设计师的责任”。她正在以“衣食住行”这些最古老和最必需的事物为载体,呼唤世人关注真正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匠人故事】

  陈向宏乌镇景区、古北水镇(北京)景区总规划师、设计师及总裁,国内著名大型景区建设管理的实践专家。自1999年起主持乌镇古镇旅游保护开发,在全国古镇中率先提出“历史街区保护和再利用”的理论,并将乌镇从观光型古镇打造成了国际性的著名休闲旅游目的地小镇。

  【匠人故事】

  倪光南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最早“下海”的一批科学家,倪光南的经历如同一部中国的IT业发展简史。参与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计算机的研制,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如今,年近八旬的倪光南依然四处奔波,为国产操作系统的推广而不断发声。

  【匠人故事】

  现任中冶京诚公司副总工程师,牵头的项目成为国内第一个大型城市管廊项目,他认为建管廊需要经得住枯燥的大量“反复”“管廊,即综合管廊或地下管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讯、供热、给排水等各种管线集于一体,实施统一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被称为城市运行生命线。”

  【匠人故事】

  进入戚墅堰所工作三十年,王文虎带领团队反复试验,研发出一整套齿轮传动系统,为中国铁路机车跑出高铁速度奠定了关键性的技术基础。王文虎认为,所谓匠人精神,首先是有干一行爱一行的态度,爱岗敬业,踏实做事,做精做细,把产品做到极致。

  【招工】

  人社部此前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25亿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仅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就达400余万人。宁夏宝塔石化集团董事长孙珩超也曾对媒体表示,近几年,缺少高素质技术工人已成为很多行业的通病。

  【质量】

  “中国有那么多螺丝钉制造商,但要找到一家符合要求的厂商,并不容易。” 沈阳新松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勇告诉新京报记者。新松医疗生产的呼吸机很多出口到国外,而面对国外标准,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却成为了黄勇的难题,也折射了中国制造的底层生态。

  【研发】

  缺乏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也是当前中国制造遭遇“弱品牌”危机的关键内因。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曾说:“如果没有自己的芯片,我们永远是二流厂家。”如果不能改变制造业研发薄弱这一现状,中国制造可能将徘徊在中国组装的水平线上。

  【品牌】

  在国内,在网购网站搜索“老鼠货”,页面跳出了囊括Prada、MK等十多种品牌,3000多种产品品类。所谓的“老鼠货”,是OEM(代工生产)下工人们从工厂中拿到部分原料脚料,以同工艺拼接组装的产品。这些“老鼠货”定价往往只有正品的20%-30%。

  会有这样的产品、产业链产生,大多数国人并不感到奇怪。追捧国外品牌、“买A货也不买国货”这一现象,也折射出了当前中国制造业“无品牌”、“弱品牌”的尴尬。

  【匠人故事】

  蔡金昌1956年生,北京一商红都服装服饰有限公司设计研发中心主任,多年来为国内外重要领导人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制装。踏实、技术、精细,是他在采访中提到的高频词,也是支撑他这30多年如一日在服装定制这一门手工艺上精益求精的信条。

  “我常跟学员们说,不要把它当成一件西服,每一步都要想着在做一件工艺品,要求就不一样了。0.1、0.2厘米,差一点点都不行,怀着这种心态去做它,就能做好、做细。”蔡金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