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要点:

  1)多点执业政策的放开,让以医生为核心的医疗资源迎来新的市场想象空间,但是医生并不清楚哪家医院需要自己,哪个患者需要自己。如何打破信息壁垒,正是王仕锐做医联想要实现的事情。

  2)医联是以医生为中心,连接医院、医生、患者,打造服务医生的全产业链。拥有43万实名注册医生用户,盈利模式以开刀、开药、开会的高价值环节为主。

  3)在行业的各细分领域涌现了众多玩家,超过50%的玩家以极快的速度死亡,盈利模式仍然是攻坚难点。医联在未来发展中,提升变现能力以及打通医疗产业的各环节,用更大的体量带动大格局,是未来的决定因素。

  创业契机

  让医生体面、有尊严地赚钱

  1280元,王仕锐清楚地记得自己2014年博士毕业后后领到的第一个月工资。彼时,他刚从华西医学院毕业,百里挑一成为一名年轻的口腔科医生。

  “收入过万”,这是王仕锐学生时代理想的生活。然而,现实是医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工资常年在各种薪酬榜单中末位徘徊。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一份《2014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平均初次就业薪酬最低的专业是临床医学博士,仅为2100元/月。在平均月薪最低的前20个专业中,医学类专业占了13个。

  一边是低到尘埃的合法工资,一边是收红包的行业潜规则,体制内医生面临的种种收入问题令他本能地感觉到“扭曲”。

  “医生太苦了,要让中国医生过得好点”,是王仕锐成立医联的初衷。

  在哈佛大学做研究学者的时候,王仕锐接触到了Figure 1,一款医生学术社交软件。那时,这款应用刚在美国兴起,并且广受欢迎,而在国内还未曾有相似的服务。他很兴奋,深受启发,想回国做一款类似的软件。

  医生学术社交便是医联App 的起步。医联是一款面向医生群体的学术社交、自由执业的移动平台。在医联,医生可以进行病例分享、学术讨论、临床交流、手术出诊等。

  据悉,目前医联App平台上有超过43万实名注册用户,号称“中国最大的实名医生平台”。其中75%为三甲医院医生,30-45岁的中青年医生为主,级别主要为主治医师到副主任医师。

  王仕锐说,“实名是强行给自己加了一道非常伤害我们前期数据层面增长的东西”。

  但是,“一定要实名”。医疗意味着人命关天,未来医生要为医疗机构输送医疗服务,给患者提供医疗建议,以自己的名声传播学术思想,实名是关键。

  彼时,微博、知乎以及医学论坛还未有实名用户,并且线上活跃度不高,难以获得精准用户。为此,医联成立了400人的医生经纪人队伍,拜访陌生医生,敲开医生的门,线下办学科会议推广。

  第一年,10万用户。王仕锐估计,“早期90%的医生都不是通过互联网得来的,而是线下一个一个精准拜访获客的”。

  与美国成熟的多点执业体系不同的是,王仕锐发现,在中国,比学术交流更刚性的需求是:让医生体面、有尊严地赚钱。

  正巧碰上国家推进分级诊疗、多点执业等医改政策的开放。医生不再只受雇一家医院,而是可以在两个以上的医院执业。那么,信息壁垒来了,医生并不清楚哪家医院需要自己,哪个患者需要自己。

  王仕锐想做这个破壁者。“找到所有信息点,连接他们,不停地连接他们,把效率提升起来,把闲置资产利用起来。”

  商业模式

  一桩面向医生的B2B2C生意

  医联的核心定位是以医生为中心,做与医生相关的一切服务。

  目前,医联旗下共有三款产品。医联 App:满足医生学术社交的需求;医联通 App:连接医生和医生业务的产品,医生可以在该平台上做出、转诊;医联云:以 SaaS 模式运营的 HIS 产品,连接诊所和一些小型的私立医院,帮助其做信息管理。

  据悉,目前医联云已经连接了超过5000家全科诊所+口腔诊所,这给医生多点执业提供了便利。医联根据调研发现,国内现有大约13万家全科诊所,私立有9万家,需要安装SaaS系统约有6万家。

  在出转诊方面,医联所做的是将医生的时间买进,再卖出。医生可在平台上告知空余时间,医疗结构将筛选出患者,通过医联通平台协调医生,将医生供应到医疗机构中去。这是一盘B2B的生意。

  在获客渠道方面,医联选择与腾讯、阿里巴巴这样拥有大流量的平台合作,切入轻问诊领域。目前,在QQ客户端已经上线了“免费问医生”,用户提交健康相关问题,医联的线上问诊团队最快3分钟会有专业医生为用户提供回复。

  王仕锐认为,患者生病后直接挂号是一个正常逻辑,而不会为了挂号而下载一个App。医联与天然拥有大流量的平台合作,提供43万的医生资源和医疗资源,为这些平台上巨大的、潜在客户服务。

  在医联的服务体系内,还将纳入财务、法务、保险、医生理财、患者分期付、医生工作室等产品,配备医生经纪人为医生定制未来的事业发展。

  目前,医联的盈利模式主要围绕开刀、开药、开会展开。医联从2016年5月开始实现商业化,当年12月是营收达到1800万,其中有约55%来自医生出诊收入的分成。

  核心竞争力

  用经纪团队挖掘医生的高价值环节

  2014年是整个移动医疗的元年,也是分水岭。在2014年后,涌现了一批移动医疗的新生代。医联是国内第一家从医生学术社交切入的移动医疗创业公司。

  在此之前,很多公司从医患平台做起,连接医生和病人,以轻问诊模式赚足了市场的眼球,却没有获得太大的收益,一度令创业陷入重重危机,而难就难在盈利模式上。

  王仕锐分析,这是变现环节出了问题,“在一个没有水源的沙漠凿井是凿不出来的”。一是,传统体系内挂号费便宜,平台与医生的分成少;二是,无法培养用户的习惯,线上一个挂号费130元,但是黄牛用80元就解决的。而高价值的环节是在手术、用药、检查一块。

  另外,在与医生的接触中,王仕锐发现,要做好一个医生平台,与医生建立深度信任,成为合作伙伴关系,必须要做到贴身服务。

  “医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C端,一个消费群体,不是做简单的轻决策,二是每天做很多的重决策。诊疗、手术、用药,面对这些重决策,用互联网打法是打不通的。”王仕锐意识到,线下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与众多相似的移动医疗公司不同的是,医联尝试着挖掘出医生的刚性需求。成立之初到今的两年时间内,医联依然在不断扩展这支400人的医生经纪团队,为医生提供线下的贴身服务。

  王仕锐认为,这是医联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不得不把团队做得这么重,但是相比医生真正价值的挖掘,这是很值得的投入产出。”

  未来展望

  整合资源和提升变现能力是关键

  从医联围绕着医生的全产业式布局,不难看出医联的野心。但是,未来医联将如何走好这步棋,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医改为什么这么难,原因在于玩家太多。医生、患者、公立医院、私立医院、诊所、体检中心、影像中心、药企、保险(商保、社保)、器械供应商,而要将这些玩家全部运作起来,医联需要整合的资源、提升的效率还有许多。

  医联思路是围绕医生铺开全产业链式的服务。只是医疗的产业线很长,医联所需要打通的环节众多。在其他竞争对手在一个环节深挖井的时候,医联所预想的产业链注定是一条很长、很重的路。

  另外,据了解,医联通上的手术专家以从医 5年到6年的中青年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为主,这些医师每周可抽出1~2天的时间来为基层患者做手术。这与同类竞品中,启用名医、专家开刀为主不同。

  此外,与医联深度合作的手术医生目前大约有4万人。这意味着这4万人能直接产生效益,而平台实名注册的用户有43万。4万与43万的差距,既是医联美好的未来愿景,也是一个需要突破的瓶颈。

  不过,这一模式获得了资本的看好。2015年9月,医联完成B轮融资,由腾讯领投,马云成立的云锋基金跟投。巨头的加入,势必会为医联带来资源的倾斜,提供流量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