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时,被新京报记者问到雾霾问题——“过去几年,雾霾成为一大民生痛点,已经严重影响群众生活。但每遇到重大活动蓝天就回来了,大家欢欣雀跃拍照发朋友圈。您认为怎样才能使持续的蓝天不再是奢侈品?”。

  他对此回答道:“雾霾问题的确是百姓的痛点。蓝天和空气一样,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在座的各位都希望看到更多的蓝天,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确实遇到了环保特别是雾霾问题的挑战”,称我们治理雾霾重点对着燃煤、尾气排放、扬尘等,并表示“大自然的阴晴风雨不是人类能支配的,但是我们能支配我们的行为,转变我们的发展方式,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雾霾要治理,蓝天在未来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奢侈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民生”,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而眼下雾霾就是公众最为关切的环境问题之一,它也削弱了民众因社会发展而来的获得感。就此,媒体对总理提问“怎样才能使持续的蓝天不再是奢侈品?”,也是为民代言,是对民众心声的传达。

  李克强总理既坦承中国发展遇到了雾霾问题挑战,打赢“蓝天保卫战”有个过程,也提到了治霾的主要着力点,这无疑是对雾霾问题严重程度的正视,也尽显治霾态度上的务实。而正视和务实,兴许也是来自他对民众霾祸之痛的切身体认,正如他说的,“蓝天和空气一样,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

  雾霾不会长眼睛,“霾”伏之下,谁都难挂起免字牌。这就需要治理者在“与民共受”的同呼吸中,知民之痛,解民之忧,将对民意诉求的正视、对既有问题的直面,转化成环保层面善治的动力。

  今年1月6日20时,针对重霾频袭的情况,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就在专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大气十条”实施4年来,大气治理的方向是对的,措施是管用的,但必须正视的问题是,“冬季空气污染改善的幅度非常小甚至没有什么改善”;还说作为环保部长,看到雾霾天,也感到内疚和自责。而1月7日,北京市长蔡奇在政府、企业、媒体、市民多方代表参与的“治霾座谈会”上,针对有网友在网络上吐槽治霾效果,也表示“完全理解,感同身受”。

  而今,李克强总理也表示,跟民众心情一样。感同身受的意绪与治霾决心之间的传导关系,也令人期许:治霾也只有将民众心情、感受结合起来,才能有更充足的治霾强度与韧度。虽说雾霾是长期系统工程,没法一蹴而就,但急民众眼下的呼吸之急,有燃眉的紧迫感,尤为重要。

  事实上,几乎每年全国“两会”答记者问,李克强总理都会将对雾霾问题的关切,寓于其掷地有声的表态中。像2013年的“既然同呼吸,就要共奋斗,大家都尽一把力,政府则是要以更大的决心来让人民放心”,2014年的“向雾霾等污染宣战,可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来宣战”“我们不能等风盼雨,还是要主动出击”,2015年的“环保等执法部门也要敢于担当,承担责任。环保法的执行不是‘棉花棒’,是‘杀手锏’”。今年“两会”时,他还提到,谁能搞清雾霾生成机理就重奖谁。

  治霾需要施政者“跟大家心情一样”的情绪共振,有了切身痛感,治霾也会更具气魄、更有动力。

  文/佘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