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王硕)记者从通州、武清、廊坊三地组织部门了解到,近日,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首批18名人才(每地派出6名)开始异地交叉挂职,在交通、社保、卫生等重点领域接受锻炼。由此,“通(州)武(清)廊(坊)”区域人才合作,由过去的体制机制探索迈向了实质性交流。

  哪些人才可以参与三地挂职交流

  这18人分别在交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教育等单位的核心业务部门重点关键岗位挂职锻炼,挂职时间为期一年,半年轮换一次就职地区。

  通州、武清、廊坊三地交通便捷,人员往来频繁。2015年以来,三地签订人才合作协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发布了《通武廊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宣言》,制定出台了《通武廊区域人才互认标准》,在人才引进互融互通、人才培养共育共培、人才评价互认互准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2016年10月,京津冀三地推动的“通武廊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三地在区域人才评价互认、人才培养挂职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并在“人才绿卡”、鼓励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双向兼职、高端人才柔性引进等多方面实施先行先试政策。

  据了解,依据三地确定的《通武廊区域人才挂职交流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挂职人才首先要符合挂职岗位的相关要求,具有从事挂职岗位所需要的履职能力和知识水平,一般从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其他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人才中选派。

  此外,对于挂职交流人才的学历也有要求,挂职党政人才一般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挂职人才一般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三地人才异地交叉挂职有何意义

  根据相关要求,人才挂职期间,派出单位原则上要保留其原有职务和职称,在职级职称晋升、工资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参照本单位同级同类人才标准执行。

  据了解,挂职结束后,“通武廊”人才工作联席会议还将对挂职人才进行考核鉴定,鉴定结果存入个人工作档案,并作为人才评价使用的重要依据。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干部交流这几年在京津冀一直在进行,已经形成惯例,此前交流的都是高层干部,比如北京市某个区的副区长,去河北省某个市任副市长。而在此次人才交流中,交流的层级进一步向下扩展,并且不仅仅局限在干部。“这是一种趋势,京津冀之间人才交流的力度更大、面更广、人更多。”竹立家说。

  据了解,长期以来,由于京津冀三地行政区划限制和发展阶段差异,人才分布不均、流动不畅等问题一直不同程度存在。

  竹立家表示,干部交流,一方面可以让地区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另一方面,北京、天津的干部到河北去任职,可以带来新的管理经验、发展理念,而河北的干部也可以到京津任职学习这些东西。


  “今后的人才交流,应该不仅仅局限在干部交流,各方面的人才交流都要推进。”竹立家说,地方的发展靠的是人才,只有让人才在三地间流动起来,各方面的发展才能一体化。 


  武清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通武廊”区域首批人才挂职交流启动,标志着三地人才合作由过来的制度机制探索向部门人才的实质性交流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通过“通武廊”这块小京津冀的“试验田”,将为大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