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尔首都多哈的摩天大楼 图/视觉中国

  6月5日,埃及、沙特阿拉伯、巴林、阿联酋四个海湾阿拉伯国家,相继宣布和卡塔尔断交,理由是“国家安全问题”和“卡塔尔支持恐怖主义”。随后,据新华社援引也门当地媒体报道,也门也宣布与卡塔尔断绝外交关系,并支持停止卡塔尔参加在也门的联军活动。

  不仅如此,沙特、巴林和阿联酋三国宣布断绝与卡塔尔之间陆地、海上和空中一切交通联系,巴林外交部声明48小时内召回驻卡塔尔外交使团,并要求卡塔尔驻巴林使团同时离境。与此同时,正在也门境内与胡塞尔武装作战的以沙特为首的阿拉伯联军,也宣布将卡塔尔军队驱逐出去。

  与卡塔尔断交的五国都是主要信奉逊尼派的阿拉伯国家,其中沙特、巴林、阿联酋、也门四国和卡塔尔更同属“海合会”。长期以来,它们在经济、军事、外交和地缘政治等各领域“抱团取暖”。自2010年底“阿拉伯之春”爆发后,它们更一度给人以“同呼吸共命运”的印象。

  去年底和今年初,“海合会”在石油限产方面的协调一致,似乎更让许多人认定这几个国家与卡塔尔是好伙伴、好兄弟。这样的关系何以说翻脸就翻脸,甚至连理由都说得如此含糊?

  其实,“伙伴、兄弟”的情分既是在“阿拉伯之春”增厚,也是在同一场运动中变薄的。

  “阿拉伯之春”最初,沙特和卡塔尔这“两驾马车”配合默契,“阿拉伯之春”在西亚、北非势如破竹,并随着埃及穆巴拉克的垮台和穆斯林兄弟会(以下称穆兄会)政府的执政达到高潮。

  ▲中东局部地图

  但“两驾马车”间的芥蒂也就此深种:沙特对卡塔尔时任国王哈米德·本·阿勒萨尼扶持穆斯林兄弟会、在埃及事务上颐指气使十分不满,遂通过向军方提供援助,以及扶持另一个埃及原教旨保守政党——萨拉菲光明党相抗衡。

  2013年,埃及军方领导人塞西发动“7.3”事变,从穆兄会手中夺取政权。这一行动得到沙特的支持,卡塔尔恰于此前不久发生君权更迭,王储塔米姆·本·阿勒萨尼取代了逊位的父亲,对埃及的变故分身乏术。在此后一段时间里,卡塔尔不断指责埃及“搞高压政治”、“迫害穆兄会”,并收留了逃难而来的兄弟会骨干米肖尔等。

  正因为这一系列的龃龉,埃及、沙特、阿联酋和巴林四国早在2014年,就召回了各自驻卡塔尔的大使,并指责卡塔尔和穆兄会眉来眼去。也就是说,其实四国早在3年前就和卡塔尔“准翻脸”,只是没公开撕破脸皮罢了。

  今年5月,卡塔尔半岛台等媒体突然发布一系列针对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尖锐批评,指责后者敌视伊朗的言行是“罔顾地区地缘政治现实和不明智”的。伊朗是什叶派,主体民族是波斯族,与海合会的逊尼派、阿拉伯民族有着“旧恨新仇”,卡塔尔的这一招不啻捅了马蜂窝,在“海合会盟主”沙特的号召下,海合会各国纷纷宣布屏蔽半岛台,而卡塔尔则借口“被黑”搪塞。

  近日,卡塔尔又忽然宣布驱逐境内“哈马斯”分子,这恐怕又会成为一个新的把柄——“献媚以色列”。当然,鉴于沙特和美国、埃及和以色列间关系都不错,这个把柄恐怕也只能“内部传达”。

  “断交五国”和卡塔尔间的矛盾,或许最根本的是沙特和卡塔尔“一会不容二主”的矛盾,沙特可以容忍“阿拉伯之春”最初自己唱主角、卡塔尔唱第一配角的安排,但断难容忍2013年起卡塔尔“抢戏”。

  此次所谓“半岛台被黑”不论真假,却在客观上让“断交五国”迅速达成共识、下定决心:埃及因“穆兄会”事件早就积怨很深,阿联酋和巴林在海合会中仰赖沙特庇护。后者因国内什叶派人数居多、君主却是逊尼派,对“伊朗”二字更是敏感。沙特选择此时、此契机登高一呼,效果自然立竿见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前所述,此次风波看似突然,实则萌芽酝酿已久,成因虽复杂,但最根本的一条,则是“一会不容二主”——自居海合会霸主的沙特不甘被卡塔尔抢走风头和影响力。

  未来卡塔尔如能在“谁是海合会主角”这个关键问题上,逊让沙特(且还必须是广而告之的逊让)一个身位,彼此间关系尚有转圜余地;倘在这个问题上装聋作哑,只是借诸如“被黑”之类枝节话题搪塞敷衍,恐怕更多好戏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