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谭】

  近代的大众教育、大众传播发达以后,赵孟頫这个名字才广泛为人所知。他的名字写入各种课本、图册中,变成了所谓的“文化常识”。到了今天,有了陈丹青这样的“懂解员”,更是让《千里江山图》这样的画在数百万观众眼中变得更加鲜活生动。

  近年来故宫的精彩展览常常成为话题,比如九月先后开展的《赵孟頫书画特展》和《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就引起广泛关注。《赵孟頫书画特展》的难得在于以故宫博物院藏品为主,还从上海博物馆等处借展了重要作品,总共有上百件展览,可以说是观赏、研究这位伟大画家名迹巨作的最好机会。《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的策划可能没有赵孟頫展那样耗费精力,但因为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出场,依然有不少人还是前去欣赏。这或许和陈丹青先生去年在视频节目《局部》中的大力介绍有关——他对此画的讲解让上百万观众对这位北宋青年画家的创作有了新的认知。

  对比起来,其实在赵孟頫生活的元代,虽然文人宣称这位以书画知名的高官“荣际王朝,名满四海”,其实可能仅有以北京、杭州为中心的几百几千位爱好书画的精英文化人知道赵孟頫这个名字,最多也不会超过几万人。直到近代的大众教育、大众传播发达以后,赵孟頫这个名字才广泛为人所知。他的名字写入各种课本、图册中,变成了所谓的“文化常识”。到了今天,有了陈丹青这样的“懂解员”,更是让《千里江山图》这样的画在数百万观众眼中变得更加鲜活生动。

  最让我觉得感慨的就是古今受众数量的这种巨大差异。赵孟頫如果穿越到当代,运气好点的话在艺术界的地位应该在靳尚谊和曾梵志之间吧。当然,他那时候入仕为官才是正途,不像现在,“艺术家”也算是高大上的职业了。

  赵孟頫、王希孟的作品能得到越来越多公众的关注,跑着、挤着去看展览的人多起来,这是好事。大背景是中国城市化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之前看展览的主要是文化艺术界的行内人,主要是艺术院校师生、艺术爱好者、相关研究者、文化官员等,而上世纪90年代以后爱好艺术的人群规模急剧扩大,包括艺术收藏家、投资者、艺术从业者等都加入进来,围观的人更是越来越多。

  21世纪以来大中城市受过较高教育、具有一定艺术鉴赏能力的中产阶级、白领把参观美术馆、欣赏艺术作品当做日常休闲、消费的一部分。人们愿意花费金钱、时间去欣赏那些自己喜欢、或者听说重要的艺术展览、艺术品。老老少少满世界去看博物馆的、进油画培训班学习的,都是这些年的新现象。

  另外也是因为移动互联网让网络聚合兴趣群组,购票、分享等都成本更低、趣味更多,许多观众对于特定主题的展览、作品、艺术家有强烈的兴趣,会通过豆瓣小组、微博、微信群等网络形式联络和参观、评论,并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和社会影响力,这让好的展览、艺术品更容易通过网络口碑传播。当然,也不乏从众心理的缘故,故宫的展览几乎都要被大特特写,拍照分享,有时候觉得也算是微信“十大俗”之一吧。

  □周文翰(艺术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