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提高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议案办理工作4月12日启动。记者从现场了解到,北京将利用3-5年时间推进120、999两个急救系统逐步整合,实现统一调度。急救呼号将统一为“120”。

 

市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表示,今年将研发全市统一的指挥调度平台,具备直接调度全市所有院前救护车的功能,由120、999共同使用。新平合増加与二、三级医院的信息接口和居民健康档案的数据接口。同步研发“北京通APP”手机端急救功能,方便市民多种方式呼叫急救服务,逐步分流120、999电话呼叫量。

 

此外,北京将利用3-5年时间,稳妥推进120、999两个急救系统整合,实现统一指挥调度,逐步实现急救呼叫号码统一为“120”。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所使用的“999”号码逐步转变为非紧急救护及航空医疗救援呼号。

 

记者了解到,这项工作的主责部门是市卫生健康委、市红十字会,市委编办、市经济信息化局、市人力社保局、市通信管理局参与。

 

今年6月底之前,北京将制定出台关于实施院前急救分级分类救护的相关办法,合理配置和调派急救资源,优先保障急救患者的服务需求;细化非急救服务范围,实施预约转运服务;政府相关部门加强监管。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北京将在390余座地铁站配置急救设备设施和药品;3年将添340个急救工作站;进行院前急救薪酬制度改革。

 

看点1

北京将在390余座地铁站配置急救设备


雷海潮表示,将扩展多种支付方式的应用,实现医保实时结算,完善急救服务用户回访及满意度调查机制。在急救调度系统中嵌入居民区详细信息(如楼层、楼门、电梯等)并及时更新,精确采集患者地理位置信息,提高急救效率,2020年实现。同时,北京将加强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和药品配置。

 

今年年底前,市卫生健康委制定出台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药品配置指导目录。市交通委、华北民航管理局、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履行行业管理职能,用3年时间,组织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大兴国际机场、5座火车站、390余座地铁站、8个交通枢纽、7个长途客运站等公共场所,按标准落实急救设备设施和药品配置。

 

看点2

北京规划建设340个急救工作站

 

雷海潮表示,将在今年第三季度完成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机构相关设置规划的编制工作,全市规划建设约340个急救工作站,各区政府负责建设,用3年时间完成。

 

其中,今年在13个区新建30-40个标准化急救工作站,利用腾退的公共空间等多渠道解决急救站点用房问题,拟在养老院建设5个、公园3个、消防站2个、交警队3个,其余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医院,年底全市急救呼叫满足率达到90%以上。

 

此外,北京将用3年时间完成16个区233个急救工作站的标准化改扩建工作,各区每年完成站总量的1/3左右,建设经费由区政府负责统筹,发改、财政部门给予支持。

 

市级急救中心在今年率先实现对东城、西城扁平化管理的基础上,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将中心城区急救站点纳入扁平化管理。

 

看点3

北京将进行院前急救薪酬制度改革

 

雷海潮表示,将多措并举补充一线急救人员,每年组织约500名主治医生在晋升高级职称前到急救机构服务6个月,每天增加约65个车组服务量。具备资质的急救机构管理人员每周到急救一线出车1天,每天增加约15个车组,此外,还将通过适当增加值班密度方式每天增加约20个车组。共计每天增加约100个车组。另外,按照人车匹配标准,缺口部分补充招聘医生、护士及驾驶员、担架员。

 

北京将动态调整、优化急救专业机构职称结构,适度提高高级职称占比,对院前急救人员重点评价院前临床实践操作能力、急救医技水平和工作业绩等;可自主选择论文、专利、工作报告、病例病案作为职称评审依据。设立院前急救人员席位序列,与绩效工资挂钩。为45岁以后不能或不愿继续从事院前急救一线工作的人员畅通工作选择路径。今年第三季度出台相关政策文件。

 

此外,针对在北京院前医疗急救岗位工作一定时间后的外省市医生,通过人才引进途径办理落户手续;在工作居住证办理、荣誉称号、公租房申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编辑 吴娇颖 张畅 

校对 陆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