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Wind最新数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末,3609家A股上市公司已有3235家披露2018年年报,占比约89.64%。有3066家上市公司公布投资收益,占比约94.78%。其中,有2734家公司2018年净利润为正,有332家公司2018年净利润为负。中国人寿成为2018年投资收益最大的上市公司,达到1113.96亿元。



自2007年年初实施新的会计准则以来,投资收益被计入“营业利润”的范畴,上市公司近年纷纷将“投资”作为控制营业利润的主要方式之一。从效果来看,投资行为大多为上市公司带来了净利润的增加,且风险可控;虽然部分上市公司因为投资导致亏损,但在2018年总体还是为上市公司的业绩提供了正向的帮助。因此,投资收益越来越受到上市公司的重视,投资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然而,投资收益最终无法代替主营业务,即便是某一时间段的投资收益再丰厚,也难以成为上市公司稳定的利润来源。尤其是在资本市场熊市阶段,其潜在的风险也毋庸置疑。在资本市场永远没有“常胜将军”,一旦投资收益的持续性远远低于主营业务,若是上市公司将投资收益当作保壳的“救命稻草”或是掩饰主业短板的伎俩,很可能面临随时“暴雷”的风险。


西部矿业(601168)就是明显的例子。据其披露的最新年报显示,2018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0.63亿元,同比减少535.82%。其中,投资收益约为-9.3亿元。在距离年报披露日不足一周之时,西部矿业的业绩预告经历了一次大“变脸”,由原本“预盈超1亿元”变为“预亏超20亿元”,“变脸”的原因就是投资失败所致,公司对青投集团长期股权投资计提减值损失达25.22亿元。西部矿业本身是一家以矿产资源综合开发为主业的上市公司,最终出现巨额亏损,与其“不务正业”存在较大的联系。


通常,上市公司投资收益的取得不仅限于股票投资,还包括购买理财、买地买房等,都可计为投资性损益。在很多上市公司的业绩报告中,投资收益经常能起到“锦上添花”或“雪中送炭”的作用,但仍只是上市公司赚取利润的“副业”,不应该“喧宾夺主”,否则,很容易积累更大的风险,为上市公司带来更大的危机。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2018年底曾提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不能偏离主业”,包括国企在内,一旦跨业太大,就难以控制风险。


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是资本市场的天职,如果上市公司过分专注对投资收益的追求,而忽视了主营业务的发展,容易导致资金“脱实向虚”,并积累不确定性风险,进而对整个实体经济造成伤害,不利于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


上市公司通过投资收益获得的经营业绩的不正常增长,很容易对投资者的价值判断形成误导。很多投资者忽视了投资收益与营业利润之间的差异,要知道投资收益并不具备持续性,不能作为判断上市公司长远发展甚至是股价估值的重要参考,投资收益占营业利润越高,上市公司的股价就越容易被市场高估。因此,投资者在购买股票之时,一定要保持理性思考,认真辨别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是否只是“昙花一现”式的暂时繁荣,以避免在股价高位介入被套。


上市公司追求利润的动机无可厚非,但在投资之时,也应重点考虑对主营业务发展的影响,切勿本末倒置,这才是对所有股东负责的态度。上市公司要想发展成为一家行业领域内的成功企业,首先应该保证在主营业务上精耕细作,在夯实主业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有可能持续良好地发展,做大做强。


盘和林(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编辑 汪世军 校对 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