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主打推荐书目,伊沃·安德里奇的“波斯尼亚三部曲”——《德里纳河上的桥》《特拉夫尼克纪事》和《萨拉热窝女人》。作为历史与政治冲突的中心,巴尔干地区的文学却一直被外界所忽视。巴尔干半岛是个由历史、宗教与民族问题填充而成的火药桶,而“波斯尼亚三部曲”用巧妙的构思,重现了这个地区的历史。


此外,本周书单从历史、非虚构、艺术等类别选择了4本好书为大家推荐。


撰文|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波斯尼亚三部曲”,作者:(塞尔维亚)伊沃·安德里奇,译者:高韧 吴克礼 郑泽生,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年3月


想用文学的形式,去呈现某一地区的历史文化是个极为困难的任务,更不用说巴尔干半岛,这个由大量历史、宗教与民族问题填充而成的火药桶。伊沃·安德里奇的“波斯尼亚三部曲”——《德里纳河上的桥》《特拉夫尼克纪事》和《萨拉热窝女人》——则用巧妙的构思,重现了这个地区的历史。它具有史诗般的魅力。《德里纳河上的桥》借助桥梁这个共鸣性的象征,讲述了河流两岸穆斯林、塞尔维亚人与克罗地亚人之间的恩怨纠缠,在小镇的发展史和无主人公的叙事中带领读者走进历史的氛围。《特拉夫尼克纪事》以法国大革命和波旁王朝为背景,《萨拉热窝女人》的故事则进入了近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作为历史与政治冲突的中心,巴尔干地区的文学却一直被外界所忽视。价值感和民族的对抗让原本就复杂的历史变得更加一言难尽。伊沃·安德里奇的史诗巨著成为了这个地区的缩影,并在历史中赋予了足以使读者反思人性的故事。凭借着这个三部曲,1961年,伊沃·安德里奇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奖的南斯拉夫作家。(宫照华)


 

《明代宦官》,作者:蔡石山,译者:黄中宪,版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4月


宦官并非中国历史上所独有,古埃及、波斯、希腊、罗马、印度、土耳其等地区都曾出现过阉人,但持续时间最长、建制体系最全、对国家政治经济格局影响最巨的恐怕非中国莫属。宦官专权、扰乱朝纲的现象,在中国历代王朝都程度不一地出现过,以至于宦官常被儒家士大夫和史官描述成阴鸷、贪婪、邪恶、变态、寡廉鲜耻之徒,把天下之恶皆归咎于宦官。然而,这种脸谱化的描述将宦官形象和宦官制度过于简单化,无益于人们了解真实的历史。

  

美国学者蔡石山的这部著作,将研究目光集中在明代(1368-1644年)宦官制度,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司法、礼仪等多个维度,介绍宦官在明朝政治体系运转中所扮演的角色。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并不认同宦官制度,他深知宦官为害之烈,因而决定将宦官人数限制在100人以下。然而,随着宫廷机构的增加和皇室规模的扩大,宦官的人数和势力也在急剧膨胀。到明朝末年,宦官人数已逼近十万人,大宦官魏忠贤和曹化淳的专权成为明朝覆亡的重要推手。本书以持平的立场,精彩地再现了明朝宦官体制的崛起过程,书中指出,宦官不是明朝政治系统中可有可无的角色,而是与文官体系并驾齐驱并相互制衡的政治力量。宦官中也有许多聪明能干的人才,但他们的成就和名声被那些乖戾、邪恶的宦官头子所掩盖。虽然本书的研究范围限定于明朝,但管中窥豹,可以借此了解深刻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宦官体制。(徐学勤)


《现代自然》,作者:德里克·贾曼,译者:严潇潇 沈盈颖,版本:新民说|广西师大出版社,2019年4月


德里克·贾曼有多种知名身份,其中电影导演是最广为人知的。他曾执导《塞巴斯蒂安》《卡拉瓦乔》《维特根斯坦》《蓝》等影片。其中,《蓝》在1993年,也就是贾曼去世前一年,在威尼斯双年展举行首映,引起世界轰动。此外,他还迷恋植物,对植物有广泛的了解,对植物有异于一般人的深厚感情。他还是一名同性恋者。他不仅敢于公开自己的性取向,而且通过切实行动为同性恋争取权利和正义。这多重身份也许就是把贾曼和其他任何人区别开的因素,他也郑重对待自己的这些身份。

  

当他因艾滋病而面临生命危险时,贾曼在海边建了一座小屋,在屋边修建了一个花园,并开始记录自己的生活,成书《现代自然》。在书中,贾曼描写了大量植物,可见其对植物的热爱程度;还写了他拍摄电影的过程、对艺术的看法、对生命的感悟等。书中文字有着诚实、动人的品质,让人可以窥见这位著名导演的真实生存状态。(张进)


《艺术与恐惧》,作者:(美)大卫·贝尔斯 (美)特德·奥兰德,译者:刘绯,版本:中信出版集团|湖岸,2019年4月

艺术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为什么有些创作和作品会半途而废?对创作失败的恐惧必然导致创作的失败吗?导致创作者放弃创作的那些困难的本质是什么?这些看似永恒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因为在从前,艺术家往往有着来自传统的信仰或者机构诸如教会、部落等的支持,而不是像现代的艺术家那样孤立无援,生活在怀疑和矛盾之中,为了自我追求而进行创作。在艺术创作当中,我们的一些想法也许会跟主流的观念相冲突,比如说艺术创作根本而言取决于才华。


对于大部分非天才的专业艺术家来说,我们到底该怎么样看待这种宿命论般的观点?两位美国摄影师从创造性工作内部讲起,详述当代的艺术家该如何突破前人成就,规避思维和心理陷阱,独辟蹊径,开创属于自己的风格。(徐悦东)


作者:书评周刊编辑部

编辑:徐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