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张羽)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素有首都的“北大门”之称,因为过了这里,便到了河北省。近日,“美丽乡村京北第一局”文化主题邮局在喇叭沟门邮政所正式开放,因其地理位置,也成为北京邮政最北端的邮政服务网点。陪伴着这个服务点的,还有一位“给大山送信的人”——于兴三。即将步入花甲之年的他,已经做了40年的邮递员,见过山里的极端天气也受过大大小小的伤,更在邮递生涯中看到了村子一点点的变化。他说,现在的快递很重,因为数量多;以前的信件也很重,因为承载了思念和责任。

 

北京最北的送信人。受访者供图


接班时觉得还挺有意思

 

提到于兴三,很多人会说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并给他冠以“大山信使”的赞美之词。从20岁接过父亲的衣钵成为一名投递员后,这项工作,他一干就是40年。

 

从北京城区到于兴三所在的邮政所大约150公里,即便是熟悉山路的老司机,开车也得需要2个小时左右。两间办公室一间临时“宿舍”,于兴三每天这样陪着这间邮政所。在这里工作,在这里吃住,赶上有轮班的人,他才会回到位于怀柔城区的家里。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大概能有8天左右的休息。

 

上午打扫卫生,整理文件,等下午报纸送来了,开始骑上电动车挨家挨户投递,每天的工作都如此重复着。

 

于兴三的投递区分布图,服务面积超过66平方公里。新京报记者 张羽 摄


记者在邮局的墙上看到一幅于兴三的投递区分布图,他的服务面积超过66平方公里,服务人口1756人,投递道段里程总长43公里。他告诉记者,自己负责的是喇叭沟门满族乡的“第一道沟”,乡里另外的两道沟还有其他同事负责。

 

作为土生土长的喇叭沟门人,于兴三对这里的投递工作再熟悉不过。他长在乡里的下湾子村,从小就看着身为邮递员的父亲在这里工作。等到父亲退休,正值青年的于兴三便接了这个活儿。

 

为什么要接父亲的班呢?他的回答也挺出人意料,“每天骑个车来回跑,当时感觉还挺有意思的,挺自由的。”

 

曾经送件一天骑车8小时

 

真正开始了邮递员生涯后,于兴三过去认为的有趣和自由似乎渐渐都变淡了。

 

在于兴三小时候的记忆中,骑着“二八杠”自行车、斜挎装满信件的绿色邮包的邮递员,曾经是村子里最期待的人,一进村就会被村民围住。七嘴八舌地问起“有没有谁谁谁的信”,有些村民看到快递员来了,还会主动给杯水喝。

 

于兴三说,这种热闹和温暖的场景自己也经历过。但更多的时候,他要独自一人骑行在山路里。直到今天,这条投递之路依然显得很孤独。

 

在更换电动车之前,于兴三一直骑着自行车送快件。一趟下来至少要7、8个小时,饭也吃不上一口,“现在换了电动车快多了,路也好走了,每天往返差不多4个小时,从下午2点出发,回来就能赶上饭点。”

 

一次撞车让伤痛延续至今

 

除了孤独,于兴三更多时候要面对的是危险。

 

今年即将60岁的于兴三,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年轻一些。但是当他行走起来时,一瘸一拐的身体暴露出他并不轻松的过去。询问后得知,他身体的不便源于20多年的一次事故。

 

1992年,于兴三到当时位于七道河乡的邮政所取报纸和邮件。回来途中,被一辆突然拐弯的手扶拖拉机撞倒。“那车没有后视镜,也没有指示灯,他没看见我,我也没看见他,突然一个拐弯就把我给带倒了。”

 

这次事故也让于兴三落下了后遗症。由于伤到脊椎和中枢神经,到现在,于兴三的左半边身体无法正常活动。走路不方便,左手拿东西也显得有些别扭。

 

出院后,单位也曾给于兴三安排了一个相对轻松的工作——记账员。只不过干了不到半年,他就坐不住,给领导提交了申请,还是做回邮递员。而面对身体的不便,他也只是随口说了一句“争取自己克服呗”。

 

跑了40年山路,于兴三说最怕冬天。一下雪,白天雪化成了水,等到了日落后,山里的气温又让水凝结成了冰。“去一趟还可以,回来的路面全是冰,每次走都害怕。”

 

于兴三最怕冬天走山路。受访者供图


见过大雪大风,也遇过撞车事故,甚至碰到过修路期间的排炮作业,于兴三的邮递生涯充满了挑战,但他说自己离不开村民,本来能用一份闲职过渡到退休,他也没有“抓住机会”。

 

“和村里的人都熟了,要是一下子不跟他们说话了,还挺不习惯的。”

 

以前信件很轻也很“重”

 

走了40年的山路,于兴三眼中的村子也在一点点变化。

 

就拿每天都走的山路来说,以前又窄又不好走,下了雨全是泥,现在路修好了,骑起来舒服了很多,更重要的是,一路上碰到的人也多了。

 

“现在人们也爱在路上溜,骑车骑一段就能看见人,有的熟人还会打个招呼,算是比以前一个人跑有意思了。”

 

而在于兴三的包裹中,网购快递越来越多,有的时候一趟送不完,他就先送就近的村,送完折回邮政所再出发去远一点村子。物品多了,也变沉了。

 

“以前送得最多的就是信,一封信走好几天,等进村了,家家都期待着有自己的信。”于兴三回忆道,“尤其是逢年过节,这边很多家里孩子是当兵的,家里就是盼着来信,看到一封信真的是特别高兴。”

 

于兴三在给村民投递信件。受访者供图


如今信件少了,家里人想说话时,电话、网络就可以解决。于兴三觉得,现在快递沉,因为物品多了。以前的快递也很沉,虽然装的是信件、汇款单甚至现金,但信封里装着对远方家人、朋友的思念是沉重的。这份亲情也是他作为邮递员责任感所在。

 

“就是感觉现在人们收到快递时没有以前那么开心那么兴奋了,可能也是网络发达了,发展得越来越好了。”

 

为了保证村内的邮递点覆盖,邮政所依然坚持设立偏远地方的服务点,由像于兴三一样坚持在路上的邮递员将快件投递到村民手中,无论有多远。

 

于兴三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想干到60岁,如今,今年12月他就将年满60岁了。对于这份做了40年的工作、这条走了40年的山路,他说,最后半年,能做的也只有坚守岗位,好好地把快件投递到每一家。

 

新京报记者 张羽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