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见习记者 徐美慧)近日,全国首家垃圾分类教育学院——台州垃圾分类公众教育学院于浙江台州成立。昨日,浙江省台州市垃圾分类办综合协调处处长、台州垃圾分类公众教育学院市级讲师邱勇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学院不是一个学历教育学校,主要是线上线下结合,通过培训和宣讲等普及垃圾分类工作。


致力于宣传和培训,两个研究课题实现产业化


新京报:为什么建立垃圾分类教育学院?

 

邱勇:建立垃圾分类学院的想法是去年年底产生的。去年年底,浙江省建设厅组织我们去德国进行垃圾分类深度考察,经过21天的考察,我们发现德国的垃圾分类体系非常完善,德国的垃圾分类依靠政府、社会机构和群众市民共同运行,形成了黄金三角,这种和谐高效的运作推动了德国垃圾分类工作的成功。回国后,我们觉得国内的垃圾分类体系缺了一个中间环节,即公益性的社会专业机构,所以我们考虑建设一个致力于宣传和培训的机构。

 

去年12月,我们联合台州广播电视大学开始筹办这个垃圾分类教育学院,试运行了半年。在试运行期间,学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于是在今年7月1日,我们就正式挂牌成立了台州垃圾分类公众教育学院。

 

新京报:台州垃圾分类公众教育学院与其他学校有什么区别?

 

邱勇:台州垃圾分类公众教育学院与其他学校不同,不是一个学历教育学校。我们主要是集垃圾分类培训策划宣传研究于一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性平台,主要目是进一步推广普及台州垃圾分类工作。

 

新京报:从学院试运行开始,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邱勇:试运行期间,我们逐步完善了学院的组织架构,明确了学院的运行模式和我们学院应该做的任务。学院主要有三大使命:公益培训、活动策划和课题研究。

 

公益培训有两大类,一方面是面对学院讲师的公益培训,讲师有四个层级,即市、县、镇和社区四级讲师。针对讲师我们有半年的考察期,合格后我们会颁发讲师奖章。学院目前有市级讲师60名、县市区级讲师482人。另一方面是面对公众的公益培训,我们面向社会承接垃圾分类业务培训。

 

活动策划方面,主要是针对垃圾分类相关的宣传,我们会根据不同的时间点策划不同的宣传内容。在今年3月学院试运行期间,我们曾策划“森林的呼唤”活动,在全市九个县区开展针对快递包装回收和循环使用的宣传活动,市民可以用家里的废旧纸箱来换盆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针对最近的毕业季,我们也面向学生推出了“我为垃圾代言”“垃圾去哪儿”等宣传活动,参与度都非常高。例如针对中小学生的“垃圾去哪儿”活动,我们会带着他们参观垃圾处理的整个流程,并最后颁发社会实践证书,这个活动目前已经做了三期,今年年底前我们还会做四期这个活动。

 

课题研究方面,针对城市垃圾的处置空档,我们在试运行期间做了两方面的课题研究,即“餐厨垃圾黑水虻生物技术集约化规模化处理”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泥浆固化技术应用”,这两个课题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指导了相关企业实现产业化。

 

授课标准将贴近“新国标”

 

新京报:针对不同地区垃圾分类标准不同这一问题,学院会如何应对?

 

邱勇:这个问题很突出,但我觉得问题也不大。目前大家好像有点儿恐慌,感觉换个城市,扔错垃圾可能要被罚。各地的垃圾分类标准虽然不同,但也有一定的通用规律,大部分是按照“老国标”来制定的。现在“新国标”马上要正式发布了,可能未来会有一个统一的趋势。

 

我们在授课的时候,目前主要围绕台州本地的标准讲,未来会参考“新国标”去跟进,这是一个大方向。关于垃圾分类的标准,全国最后肯定是统一的,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最重要的是各地群众行动起来,先开始进行垃圾分类,再逐步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

 

新京报:学院正式挂牌一周多了,目前运行情况如何?

 

邱勇:目前已经有十多个团队预约了培训课程,每个团队少则二十余人,多则上百人。我们将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培训课程。比如近期我们就安排了一个二百多人的大课,培训时间大概一个半小时,主要是进行垃圾分类的普及性讲座。

 

我们成立学院最直接目的就是破解垃圾分类工作目前的两大瓶颈,一个是群众不知道怎么垃圾分类,主动参与程度不高,我们通过宣传培训和主题策划让群众主动参与,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另一个就是现在城市垃圾的处理还有很多的难题和空白,我们通过课题的研究逐步突破。我们试图通过公益培训、活动策划和课题研究在政府和社会之间架起桥梁,处理垃圾分类难题。

 

新京报见习记者 徐美慧

编辑 白爽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