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姜慧梓)7月19日,财政部等93个部门陆续公开2018年度决算。与上年一样,继续公开8张部门决算报表,对部门的收入支出决算、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三公”经费支出、政府性基金预算项目支出等进行公开。

 

在公开细致程度上,部门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表首次应用。“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表”继续细化公开到经济分类款级科目。

 

而对于“决算公开”的最大面向——社会公众,究竟能从这些数字中看到什么?

 

“简单来说,中央部门晒出的账本数字,反映的是这个部门的钱花到哪了,做了哪些事情,以及这些钱花得对不对,是这个部门履职尽责的绩效。”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决算公开的数字背后其实是一篇大文章。

 

如何帮助社会公众读懂这篇“大文章”?

 

从2011年的2张表格到目前的8张表格;公开的形式从分散公开逐步发展到集中公开;结合机构设置、名词解释等帮助社会公众更好理解数字背后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俞明轩认为,目前的决算公开报告具有了一定可读性、可审性和可用性。

 

“但这只是对一些经济分析人士的研究来说是有帮助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怡认为,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数字就是数字,只有把这些数字变得有意义,变成有价值的信息,才能更好地把我国经济发展和政府作为的积极信号传递给公众。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白彦锋给出建议。他认为,面向社会公众,公开的内容需要更细化,通过点面结合、图文结合等形式传递给社会公众。

 

他举例,“比如一名退伍军人,他是怎样从财政支出里受益的?绿色发展如何体现在决算中?以及濒危动物保护等等,这些其实都是我们长期财政投入的一个结果。”

 

白彦锋认为,从鲜活的事例入手,比冰冷的数字更加直观、可感。

 

作为社会公众,“在阅读决算公开报告时,也应该始终秉持客观、理性,不要陷入数字迷思,而忽视内部现象和根源问题。”白彦锋提醒。

 

他举例,教育、科技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其的投入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建议社会公众将年度决算报告与中期目标结合起来看,才更科学。

 

针对福利支出,白彦锋则提醒,不要被民粹主义绑架。虽然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中国人口基数仍然很大,福利涉及每一个人,之于国家财政来讲是巨大的支出,在这一点上需要社会公众理性看待,保持合理预期。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 于音 校对 陆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