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戴轩)我国视力残疾患者达1233万,其中不少是低视力人群。专家指出,近八成低视力者在接受康复后可以重新融入社会,但受限于知晓率低、专业人才不足、助视器研发水平有限等问题,这一群体的康复仍面临局限。


今天,第十届国际低视力康复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主题为:“携手助力儿童低视力康复”。论坛分别从儿童视觉康复、视觉损伤的康复策略、低视力的多学科合作诊疗、视障辅具的研究新进展等方面进行学术交流。


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视力残疾包含盲和低视力,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按照2006年我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视力残疾标准,低视力是指双眼中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小于0.3且大于等于0.05。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2006年)显示,我国视力残疾患者1233万。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防盲协会(IAPB)提出“2020年前消除可避免盲”的全球性战略,我国政府在宣言上签字承诺,2020年以前在我国消除包括“低视力”在内的可避免盲。


“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患者是可以通过康复重新融入社会的,但是很可惜,目前很多人并不知晓这一途径。”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杨晓慧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的低视力康复主要通过眼科检查、诊断和评估后,予以助视器验配、进行助视器使用和各种功能视力的康复训练,充分提高残余视力的使用能力,适应生活环境、回归社会,提高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然而,由于缺乏国家大型研发资金的支持,虽然我国已有定点厂家生产各种光学助视器和电子助视器,但数量、质量与品种与国外相比较,我国助视器的研发水平亟待提高,同时,我国康复专业人员的服务能力也需要提高。


她介绍,低视力人群的特征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多为先天性,青少年多由于眼外伤,老年人则多因白内障所致。她特别提醒,根据同仁医院近年调查,高度近视人群在中年以后出现低视力的情况较多,这部分人尤其要关注眼底健康。糖尿病患者在内分泌科就诊的同时,也应前往眼科检查,以防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眼底病变。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