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王卡拉)“早年间,我们医院新确诊的肺癌患者,约60%是局部晚期肺癌。近两年,新确诊的肺癌患者中,60%的患者为早期肺癌。”在10月19日举行的第九届中国肺癌南北高峰论坛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张兰军指出,随着筛查诊断技术不断进步,百姓健康意识增强,更多肺癌患者在早期被筛查出来。


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效能偏低


对于张兰军教授谈及的临床新发现肺癌患者从晚期占多数转变为早期占多数,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主席、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表示,随着中国肺癌筛查活动的推动,百姓健康意识增强,各单位职工保健、体检、深部CT的引入,更多肺部小结节已经走入临床医生视野。“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医院胸外科手术中,60%-70%都是首次胸部CT发现的肺部小结节,而以往60%-70%已经是晚期肺癌。不过,这也会有另一个担心,就是过度诊断、过度治疗。”支修益指出,哪些小结节需要干预,哪些只需要定期复查,需要更为精准的检测手段来辅助。


目前,我国筛查肺癌的推荐手段是低剂量螺旋CT。张兰军指出,低剂量螺旋CT可以发现20%-25%的肺内结节,但缺点在于肺癌诊断效率较低。单纯用低剂量螺旋CT筛查,发现的肺内结节最终诊断为肺癌的只有0.98%-2.6%,“政府花了很多钱,但诊断出肺癌的几率却很低,因此需要其他手段来辅助,比如液体活检(血液、痰液、尿液检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


“肺癌是我们国家在肿瘤领域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程书钧院士指出,肿瘤的出路在预防,但早期肺癌诊断如何深入,是目前面临的挑战。比如肺小结节,如何从中精准识别出肺癌,需要业内高度重视,集全国力量研究。

    

新技术“助力”筛查提升精准度


目前,临床上已经在利用液体活检新技术来辅助诊断。支修益介绍,以往的液体活检只是检测血液,目前可以通过检测肺癌的7种抗体、痰端粒酶,甚至尿液、胸水、脑脊液、心包积液等发现肿瘤的痕迹,辅助医生把需要干预的肺结节患者筛查出来。


早在2015年,原国家食药监局就批准了我国首个早期肺癌血液检测、肺部结节良恶性辅助诊断项目——肺癌七种自身抗体检测项目,该项目通过检查血液中在肺癌发生发展中最相关的七个靶点的肿瘤免疫抗体分子指标,发现早期肺癌,其上市前临床研究表明,对于8毫米以下的结节、8毫米到20毫米之间的肺部结节有接近90%阳性准确率,对辅助临床医生判断肺部结节是否有侵袭性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目前,该项目已经被引入各大医院。


论坛上,中国肺癌七种自身抗体10万人队列研究、痰端粒酶检测全国临床多中心研究项目也同期启动。支修益希望,临床医生能与液体活检相关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结合,与高校、企业加强合作,拿出多中心临床研究数据,尽快推出易于推广、安全有效且医保能报销的早筛早诊技术,充实新一版中国研发型肺癌诊疗规范。同时,随着5G技术、远程会诊技术的发展,希望更多大医院在做好自身医疗工作同时,向县级医院下沉,让县级医院也加入到肺癌筛查中来。


编辑 岳清秀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