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李永博


11月8日,“口述历史之夜——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2019特别发布会暨第五届‘口述历史在中国’国际研讨会开幕式”在中国传媒大学中传讲堂举行。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由崔永元口述历史中心发起,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五届。


在活动现场,年度优秀口述历史项目的分享者向观众介绍了中国演播艺术家、新中国工业建设者、“浙电”工作者、滇缅公路筑路民夫、抗战老兵、抗美援朝老兵、漳州布袋木偶戏传承人、东北二人传民间老艺人等不同群体的个人生命史。


当晚的点评人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口述历史硕士项目主任、美国口述历史协会副主席Amy Starechesk。她指出,口述历史非常有力量,影响也非常广泛,她看到平凡的工人和战士经由口述历史在人们面前活生生地呈现出来,让隐藏在幕后的布袋木偶戏艺人得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使一种被人忽略的艺术成为举世公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口述历史能够在不同社群和个体之间建立一种联结感。”Amy Starechesk说道,“ 口述历史通过当下的讲述,记录过去的故事,并且影响和引领着我们的未来” 。


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陈墨从2007年起就投身于“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的采访工作,他在活动现场发表了主题演讲。“口述历史可以抚慰我们的乡愁,赋予人类尊严,对抗我们的遗忘,增强我们的社会文化创造的活力” 。


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陈墨在活动现场。


尽管口述历史承载着人文价值和学术价值,但其背后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厘清。陈墨说道,口述历史的终极问题仍然有待大家共同思考与探索。比如,是否所有个体的记忆是否都值得采集和收藏?是否一个人的一切记忆、一切经历和一切言说都有价值?如果存在一个标准,那又如何去界定呢?


除了口述历史项目的分享者之外,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崔永元、书画艺术家都本基、电视主持人敬一丹、王雪纯、胡紫薇以及作家阿忆等人也在现场聊起了自身对口述历史的理解。


谈及自己与口述历史的缘分,崔永元说自己在1999年第一次听说了这个概念,2002年开始就带领团队在中国做起了口述历史,一路坚持至今。如今,崔永元口述历史中心已经收集整理了超过6000人次的口述,在与时间赛跑的征程中收获颇丰。


崔永元(左)、阿忆(中)与敬一丹(右)在活动现场。


在2019年口述历史国际周期间,三部纪录片《大河唱》《我们的赫德》《大英图书馆——口述历史的人和事儿》也亮相了展映现场,主创人员在放映结束后与观众近距离交流,围绕口述影像的制作与传播展开讨论。


口述历史是一种记录历史的方式,通过传统的笔录、录音、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记录当事人的回忆、情感与思考。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历史要追溯到上世纪中叶,乔·古尔德在1942年首次提出这个概念。1948年,美国历史教授艾伦·内文斯在哥伦比亚大学首先成立了口述历史工作室。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口述历史已经风靡欧美学界,成为搜集史料和历史研究的重要补充形式。


中国的口述历史研究大概起步于新世纪,近几年来逐渐成为了多个学科领域内的热词。成立于2012年的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常被称为中国口述历史的“黄埔军校”,通过借鉴美国、英国、日本等多国经验,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口述历史研究机构。


作者丨李永博

编辑丨安也

校对丨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