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昌俊


主要城市第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深圳因为GDP实际增速只有6.6%,特别是名义增速低至0.52%,在增量和增速上都被广州赶超,而引发格外关注。

 

被关注首先是源自受重视。如分析者所言,从中美贸易摩擦,深圳南山粤海街道大秀实力,到被国家赋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全球标杆城市的重任,深圳确实被寄托了太多的期待。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的降速,难免放大围观者的心理落差。但实事求是地说,因为一个季度的增速波动,就断定深圳失速,甚至是衰落,是不够客观的。

 

说深圳经济失速,不够客观

 

6.6%的GDP增速,较之深圳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的表现,确实是有明显下滑,但与同时期的全国主要城市比较,就会得出不同的判断。

 

它不仅分别高出全国和广东0.4和0.2个百分点,在GDP前十强城市中,深圳的实际增速低于广州、成都、武汉、杭州,排到第五位,在四大一线城市中,则是仅低于广州,位居第二。因此,横向比较,前三季度深圳的增速,并不算太低。

 

其实,相较于GDP的增速变动,产业结构的变化更值得关注。

 

前三季度,深圳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2%和8.1%,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71.4%和66.0%。代表实体经济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多个主要行业,也大多仍处于正增长状态,这说明深圳经济的基本盘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深圳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0.1:40.2:59.7调整为今年前三季度的0.1:39.3:60.6——第二产业收缩,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这是任何大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由之路。

 

在目前的四大一线城市中,深圳的二产比重最高,三产比重最低,说明产业结构的优化还有很大空间。

 

有分析认为,由于深圳房价高企带来的成本上升,正在对企业形成挤出效应,这可能会加剧部分企业的逃离,继而带来产业的空心化。

 

的确,每个企业对土地、房屋成本都有一个合理的承受值,一旦超出某个临界点,企业就只能被迫离开。华为总裁任正非就曾炮轰过深圳房价,并且在去年,华为把研发终端搬到了东莞的松山湖。

 

但是,这个问题需要正视,却不必过于放大。首先就产业空心化来讲,作为四大一线城市中,二产比重最高的城市,且去年工业增加值高居全国第一,担心深圳产业空心化,未免有点杞人忧天。

 

其次,部分企业搬离的现象,需要辩证看待。其实,这十多年,企业搬离深圳的现象恐怕从未停过,这里面或许有因成本上涨出现的被迫出走,但从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来看,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都必然意味着一些企业要离开,相对应的,也有新的企业搬进来。北京、上海同样经历了这一过程,只不过在时间、方式上可能会有所差别。

 

判断一个城市的经济走势,除了最表面的GDP数据,人气和资本流向也非常重要。说到人气,深圳已连续两年斩获全国主要城市新增常住人口第一名,这个自不用说。

 

另外,以民营经济著称的深圳,商事主体总量已连续六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41户,创业密度稳居全国第一。

 

资金方面,截至9月末,深圳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都仍保持两位数增长。

 

当然,出现明显降速,深圳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三季度数据中,进出口总额21140.92亿元,下降1.8%,民间投资仅增长3.0%。这与贸易摩擦以及香港目前的情况,有着直接联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城市如何突围?

 

所以,综合看,深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内外两个。

 

对内,诚如有的分析所言,深圳目前最大的问题,其实不是产业空心化,而是高房价之后,低端产业顺势出清,高端高附加值产业能不能跟上。

 

对外,贸易依存度高居全国前列的深圳,到底如何适应新的全球贸易格局?

 

而由深圳的经历,我们也不得不接受一种事实,中国多数城市的经济发展,确实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比如,三季度,长春出现了罕见的GDP零增长,过去多年的增速明星重庆,也自去年开始遭遇了明显的降速。而目前GDP十强城市中,多数的增速都降到了7%以下。不过,同样是降速,原因并不完全相同。

 

比如,重庆和长春这样的传统工业城市,一方面可能存在挤水分的原因,另一方面,则是固投很难再维持在高位,且主要产业遭遇转型压力,所以增速难免进入低谷期。

 

对深圳这类外贸依存度高的顶级城市来说,则主要是面临新的贸易环境,以及自身经济结构向高端转型的速度问题。

 

而随着城市经济规模的壮大,增速放缓也是难免的,这是需要适应的新常态。

 

总体而言,过去支撑中国主要城市快速发展的“低垂的果实”已经越来越少,现在是需要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和产业升级,努力向更高枝上的果实进军了。这不只是深圳所面临的难题。

 

针对主要城市的季度经济数据,还有两点是需要厘清的。

 

一是,季度性的经济数据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不能回避其局限性。毕竟,它的时间窗口较短,数据相对容易波动,也易受单一因素的影响,甚至不排除有统计技术性因素的干预。因此,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全年数据才更具观察意义。

 

举个例子,去年广州一季度的增速仅有4.3%,一时引发不少的质疑,但今年一季度就强势拉升到了7.5%。

 

二是,综合看一个城市的发展状况,在今天的城市群、都市圈时代,最好结合整个区域的情况。

 

比如,深圳的部分产业虽然外迁,但以华为为代表,相当一部分只是搬到了隔壁东莞,这与那些跨区域的产业迁移是有很大差别的。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产业分工细化的必然结果。


经济学家张五常曾在演讲中预言深圳将会超越硅谷,而他所给出的主要原因就是——硅谷没有一个像东莞这种水平的工业区。

 

如果放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格局下来看待,包括深圳在内,这片区域不管是被国家赋予的重任,还是发展基础和潜力,都是不容低估的。

 

无独有偶,长三角目前也在“扩容”,而成渝城市群也在推进相向发展,这些都说明,区域一体化之下,每个城市与区域的整体发展状况联系越来越紧密。东北地区目前所遭遇的普遍困境,也为此作出了注脚。

 

□朱昌俊(媒体人)


编辑:范娜娜  校对: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