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周慧晓婉) 12月13日上映的《被光抓走的人》(至截稿前)目前票房6500余万元,该片是董润年自编自导的处女作,他从编剧转型为导演,并没有选择完全商业化的合家欢类型题材。董润年以往创作了口碑票房都不错的电影,如《老炮儿》《心花路放》,但这次他却决定走到自我表达和引发观众思考的临界点上,他拥有了一班具有演技保证和一定票房号召力的演员,同时也决定用新类型探索创作和市场的边界。“我们不应该只有追求爽感和发泄感的电影,也希望有另外一种电影,能跟观众理性地讨论,去形成对某些深刻话题的思索,找到最真实的自己,然后面对生活。”董润年对新京报记者说,早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前他们就预料得到这部电影会遭到争议与讨论,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喜欢。他更把这次创作视为一种探索:“我很感谢投资方支持这个探索,这不是一部商业类型片,他们鼓励我不要过多顾虑市场,作为创作者去真心表达,做一部真诚的电影。投资方也希望通过这部影片来探索市场的边界。”

 

创作  

如果是爱情片,也是讲述成年人真实爱情故事

 

《被光抓走的人》讲述了一道神奇的光笼罩城市,将相爱的人都抓走,而被留下来的人们既要探寻真相又要直面自我的故事。早在2013年,董润年就有了这个想法。在早期的故事里,有着更有噱头的宇宙飞船和外星人:天空中悬浮着比月球还大的飞船,地面上的人甚至可以拿着望远镜,看到被抓到飞船里的人。但后来写的时候发现在这个前提下,剧本的最终结局往往会变成我们怎么把飞船里的人救回来。他觉得这不是他真正想表达的问题,“我其实是想在科幻的极致前提下发现人类真实的内心和人性,当所有谎言和骄傲都被打掉的时候大家会变成什么样子。”于是他决定去掉宇宙飞船这些科幻噱头,用一束光照来定义爱与不爱的分界,把被留下来的人逼进“爱情真空区”。



董润年说,“电影中的爱情故事是立足于现实世界中的爱情。如果要把这部电影定义为爱情片,我更愿意说这是一部关于成年人的爱情片。成年人的爱情不像偶像剧里的爱情那样理想化,而是掺杂了很多利益、欲望和偏见,有很多现实纠缠,充满了怀疑和自我怀疑,甚至控制欲。有人说黄渤和谭卓演的这对中年夫妻没有爱情只有亲情了。其实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偏见。任何人都有爱人和被爱的需求。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不觉察,但下意识里一定在寻找。就像黄渤饰演的武文学,他其实在主动寻找出路和答案,最后才看清自己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

 

表演  

展现平静镜头下最纯粹的演技,演员的勇气让人感动

 

提起黄渤,大家脑中都会不禁浮现出他在银幕上塑造的那些喜剧形象。黄渤认为在《被光抓走的人》里面,他进入的层次更深了一些,更立体、也更内敛了。董润年也认为,这部电影尽管镜头特别克制、叙事节奏比较平静,没有极大的戏剧冲突与大悲大喜,纯粹的创作展现出来的是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人。“现在我们称赞一个演员总是说他演技炸裂,有强烈的戏剧化的表演。但对创作者和演员来说还有一种很好的表演,就是对生活本来面目的呈现。我很感谢这些演员都放下自己明星的光环,来塑造这些最不起眼的普通人的角色。其实这个故事对每一个角色都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并不是仅仅表现他们的正面形象。演员塑造这样的角色时需要很大的勇气,去表现正常人心理、情绪上的阴暗一面,是个很难的挑战。”董润年表示,全部演员都不计形象的塑造角色,在没有太多彰显演技的恸哭与爆裂对抗的情况下,通过一个个背影、一个个眼神和微小的表情,把人物塑造到了最真实的境界。

 


专访导演:白光其实就是生活

 

新京报:片中你用新闻报道和专家物理学理论去解释“光照抓走相爱的人”的理论,这些有参考科学理论素材吗?


董润年:其实现代科学很多理论是超越我们在现实中的直观感受的。因为时长和观众接受度我没有大篇幅深入地去刻画这一点。但光照作为一个科幻概念是有来源的,不是光本身把人照走,而是因为地球和其他维度的空间碎片的相遇,导致有些人进入其他维度里,光其实是高维度空间碎片湮灭发出的光。高维空间是弦论的概念。其实刘慈欣在《三体3》中也提过类似的概念,我是一个资深科幻迷,接受这个理论没什么压力。但归根结底,光照还是一个隐喻。

 

新京报:你说黄渤曾拿着剧本和你长聊过几次,他的建议具体在哪里呢?


董润年:黄渤老师做了很多建议。不止是对武文学这个人物,还有整个剧本。他把他的一些人生感悟,包括他对中年人的观察,都跟我做了交流,我们也把其中不少东西融入到了这个角色里。很多建议在剧本阶段就加入了,所以后面在实际拍摄中我们对角色的理解就会很一致,拍摄也很顺利。

 

新京报:你曾感叹自己很幸运,拍摄处女作就拥有了一大帮好演员,片场的你是什么状态?


董润年:现场我就是很直接地把我的想法和演员沟通,我们究竟想要什么,调性是什么样的。因为跟所有演员在前期都用剧本和人物统一了认识,所以现场的沟通效率就很高。在表演细节上,我很信任黄渤、谭卓、王珞丹等这些好演员。通常,拍摄的前一两条我会让演员充分自由发挥他的想法和理解,在过程中如果有发现跟整体气质不匹配的,会一起探讨在后面的表演中需要改变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呈现。

 


新京报:喝酒的那场高潮戏是怎么拍出来的?


董润年:吃饭的戏其实拍得很顺利。之前我很担心这场戏,因为是一场重场戏,角色很多,这场戏不是说男女主角演到位就行了,如果其他人戏不好,整体氛围不真实,那么整场戏都会塌掉。当时做了很多准备,那场戏的演员都找到了很好的职业演员,曹炳琨老师本身就是主角级别的好演员,其他一些配角甚至也在一些低成本的电影里做过主角。大家到了现场,先吃吃喝喝,真正地喝点小酒,几乎所有人进入了真实的生活状态,然后再去拍。最后呈现的效果非常好。

 

新京报:片中有很多情绪和内心情感的戏,拍起来其实更有挑战,全片的NG多吗?


董润年:整理花絮时我们发现整个戏NG并不多。为了演员情绪的流畅性,我们的拍摄方式,还是会整场戏尽量完整地演出来。就算有些台词、走位有些小的不准确,除非是有特殊的意外情况不得不停止,否则都会让演员完整地表演完一整场。这次特别感激这些好演员们,他们演技人品都好,为角色做足了功课。我和演员们的关系也都相处得很好。

 

新京报:多线叙事是出于什么考虑?你想通过这几个故事表达什么?


董润年:我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多线叙事。我一直认为它表面上是讲爱情,其实还是在展现人性,讲人如何找到真实的自己、面对真实的自己的过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以及现代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如果只讲其中一条线很难呈现出这个主题,所以必须多线叙事。我想通过这几个故事表达的,其实是人性中有很多幽微复杂之处,我们不能回避它们,只有找到它们,面对它们,战胜它们,才能真正地获得内在的心灵平静和幸福。

 

新京报:电影篇幅时间有限,但感觉你还有很多故事想讲,如果给你足够时间你会设计几条线?


董润年:四条线足够了。这几条线都是有自己的代表性的,黄渤的角色代表在婚姻中,原来觉得幸福但其实爱已经变淡了的那些人,王珞丹的角色讲了已经失去爱情的那些人,小年轻那一组是代表着正在狂热的爱情中的人,白客是边缘人物的边缘之爱……他们代表了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的人对爱的看法。之前还有一个150多分钟的版本,其实那个版本对各组人物的描绘更从容和充分。但那个时长对院线观众不是很友好。当然因为各种原因也不得不拿掉一些东西。我希望将来有机会的话能放出一些删减花絮,把这些东西讲得更透。

 

新京报:结局为什么没有交代消失的人去了哪里?他们真的不回来了吗?


董润年:白光、消失的人就是一个隐喻。白光其实就是生活。小时候我们有很多朋友、亲密的人、初恋,那时我们和他们形影不离,你会觉得我们会永远在一起,很真诚地相信这一点。但随着人生长路走下来,你现在驻足回头,可能惊讶地发现你连那个人的联系方式都没有了,你再也找不到他们了。这些人不就相当于那些被光抓走的人,在你的生活中彻底消失了吗?生活就是这样的,现实很多时候是不会给我们答案的。可能就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这么渴望所有的事都能有个答案吧。

 

导演董润年在《被光抓走的人》片场。


新京报:《被光抓走的人》不是一个合家欢的电影,镜头很克制,会不会觉得对市场不是很友好?


董润年:咱们简直太不合家欢了(大笑),其实一开始不论是投资方还是主创都很清楚这会是一个比较偏文艺的作者电影,希望能够引起观众的思考,引起大家复杂的观影感受,不是讨好观众的传统爱情题材。一开始我们就考虑到上映后会有争议,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喜欢。我很感谢投资方支持这个探索,这不是一部商业类型片,他们鼓励我不要过多顾虑市场,作为创作者去真心表达,做一部真诚的电影。投资方也希望通过这部影片来探索市场的边界。    


新京报:接下来想拍什么?会不会再次和黄渤联手一部戏呢?


董润年:接下来想拍的其实是商业类型片。现在有几个想法都在发展剧本,有喜剧,也有动作、科幻类型的,看哪个先成熟了就先拍哪个。这次和黄渤老师的合作,他给了我极大的支持和满满的安全感,有他在旁边我确实能够放开手、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跟他学到了很多。所以希望将来还能有更多的机会跟他合作,无论是他的戏还是我的戏。

 

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