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 (记者 耿子叶)12月22日,冬至到,又到了海边人冬季尝鲜的时节。每年冬至到第二年清明,都是吃牡蛎的好时候。牡蛎,俗称海蛎子、蚝等,如今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食。在山东及浙江沿海一带,每到冬至,大批的牡蛎上岸,海边的人们就忙起来了。


说到牡蛎,当数山东乳山。乳山的牡蛎在全国享有盛名,由于当地养殖区的海域温度盐度适宜,饵料相对丰富,水质干净,这样的牡蛎生长环境不可多得,乳山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牡蛎之乡”。2008年,“乳山牡蛎”也正式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审批通过并公告,成为了地理标志商标。


“乳山是我们的母亲山,大乳山出的牡蛎,个大味美。”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是牡蛎的成熟期,也是段海松最忙的时候。从小在乳山当地长大的段海松,已经从事牡蛎生意十多年。


乳山牡蛎。受访者 供图


在短视频平台上,段海松展示着他与牡蛎的日常,收割牡蛎、清洗牡蛎、分拣牡蛎以及牡蛎的各种吃法,生吃、清蒸,甚至泡面也能就着牡蛎吃,吸引着许多粉丝的观看,粉丝们还亲切地叫段海松为“段哥”。在乳山,像段海松这样通过短视频平台卖牡蛎的有很多,如今物流的不断发展也让乳山的牡蛎走上了更多人家的餐桌。


在乳山,一般的牡蛎生长期为7-8个月,最大的牡蛎能长到1.8斤。每100斤牡蛎育苗,好的话能收获50斤牡蛎,不好也就能收20斤-30斤牡蛎,养殖损耗比较大。段海松告诉记者,今年牡蛎行业利润比较少,养殖成本高,卖出的价格相对低,大的每斤能卖7-8块钱,小的每斤只能卖4块钱。


“小规格的牡蛎目前处于赔钱售卖状态,没办法,还有许多工人要养活”,段海松表示,临近春节,期待这波高峰能给牡蛎行情带来一些变化。


一边养殖牡蛎一边卖牡蛎的段海松,从播撒牡蛎苗到收获,机器清洗人工分拣包装,到快递发货,段海松都亲力亲为。牡蛎本身就是活物,吃的就是新鲜,必须尽快发送到客户手中。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段海松一直忙着给客户发货。


在距离乳山1000多公里的浙江沿海一带,被人们称为“入冬第一补”的,不是羊肉,正是牡蛎。当地老渔民就有“冬吃牡蛎夏吃蛤”的说法,眼下,冬至的到来,相伴着一大波肥美的牡蛎上岸。


在浙江出产的牡蛎,数象山一带为佳。上个世纪70年代,象山黄溪村人便开始养殖牡蛎。最早养殖户用石头插在滩涂中,让牡蛎依附生长,后来依附物变为毛竹、水泥柱、三轮车胎,直到现在广泛使用的橡皮条。


在黄溪村周边,上万亩的海域都养殖了牡蛎,离养殖区不远的地方,有大片的木桩和竹竿,当地蛎农告诉记者,每根木桩大约有20多米长,深深插进海底的泥巴。蛎农用小锯刀把挂在竹竿上的橡胶绳子从水里提起,割下来收上船,橡胶绳子上都是牡蛎苗,牡蛎苗再投放到养殖区。


眼下正是牡蛎收获期,在养殖区的海域,一排排塑料泡沫用粗绳连接,每条绳子可以养殖大约350串牡蛎,一串大约有七八斤重,两个蛎农一上午差不多能收6000斤牡蛎。


当地蛎农向记者介绍,今年年初,由于赤潮的缘故,牡蛎死了一半。然而,产量的下降并没有迎来高价,今年的牡蛎每斤只能卖到6毛钱,还要洗干净,蛎农的收入减少。临近春节,蛎农们希望牡蛎的价格能好一点。


新京报讯 记者耿子叶

编辑 穆祥桐 校对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