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张静雅)1月20日是国家急救日,北京120急救中心在国家博物馆举行了北京主场活动,现场为到场的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华夏女子中学等学校的师生以及公安、消防、地铁等高风险部门岗位人员约400人进行了急救培训,指导如何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


急救医生在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AED。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新京报记者看到,AED外壳是塑料材质,黄黑相间,大小和形状与鞋盒相近,上面写有“急救AED”字样。

 

现场,急救医生利用模拟人演示了AED急救设备的使用方法。首先打开电源开关,仪器发出了语音提示。第二步,操作者需迅速把电极片粘贴在患者胸部,一个电极放在患者右上胸壁,另一个放在左乳头外侧。第三步,操作者将电极贴片导线插入AED主机,此时设备需要5秒到15秒进行心律分析,如果患者发生室颤,仪器会通过声音报警或图形报警提示。最后,操作者按“电击”键,电击时患者会出现突然抽搐,第一次电击完成后,操作者要立刻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电极片需一直贴在患者身上,每2分钟左右,AED会再次自动分析心律。

 

据介绍,心肺复苏与AED的早期有效配合使用,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病人最有效的手段。

 

同时,活动现场还举办了中国社会AED推广项目(C-PAD)捐赠仪式,为国家博物馆等公共场所、中国聋人协会等特殊服务机构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华夏女子中学等学校普及自动体外除颤器。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