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上享有盛名的学者、文学家胡适,在45岁时回忆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学校:“我离开澄衷整整三十年了,但我现在回忆那一年半的时光,我还觉得那是我幼年最得益的时期。”这所学校的名字是“澄衷蒙学堂”,胡适所使用的识字课本,叫《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对于这套教材,胡适评价极高:中国自有学校以来,第一部教科书,就是《澄衷蒙学堂启蒙读本》(即《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除胡适以外,茅盾、竺可桢、梁漱溟、叶圣陶、丰子恺等人都曾经由此书启蒙。

 

近日,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精讲复刻版》亮相北京图书订货会。在“从汉字入手,学以成人《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精讲复刻版》新书首发式”上,评论家、知名学者解玺璋,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知名教育学家杨东平,诗人、知名学者余世存,《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发掘者、知名学者胡赳赳,第八届“中国最美的书”获奖设计师、“澄蒙”精讲复刻版设计师张志奇现场展开对谈交流,各自讲述了《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出版意义。


在《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精讲复刻版》新书首发式上,解玺璋(左二)、杨东平、余世存(左一)、胡赳赳(右二)、张志奇现场展开对谈交流。

 

作者 | 新京报记者 何安安


现在的小学课堂

在语文方面只教认字,不教识字

 

“你自己的母语,你自己的语言,你是否能够真正看懂?你是不是真的可以不再成为一个文盲?”在活动现场,胡赳赳从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讲高考的改革谈起,虽然他并不想将语文和高考联系起来,但胡赳赳依然注意到这其中所透露出来的一个信息:大语文在学习中所占比例的提升。胡赳赳说,和胡适、茅盾、竺可桢当年所接受的识字课教育不同,事实上,现在的小学课在语文方面只教认字,不教识字,“也就是告诉你这个字怎么写、怎么念、怎么造句就完了。”而在另一方面,这个字从何而来,出处是哪里,古意、今意和延伸意分别是什么都不知道。

 

“什么时候能说我们这个民族有希望呢?就是我们把文字也变成一个信仰系统的时候。”胡赳赳说,人们经常对比《新华字典》和《字课图说》(即《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区别。在《新华字典》中解释“天”,称“比地高的地方是天”。但在胡赳赳看来,这个解释有许多问题,因为很多东西都比地高。而在传统的《说文解字》当中,会说:“人的头顶称之为天”。所以,天就是比头高的地方。胡赳赳表示,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因此这反映了一个信仰系统。而在《字课图说》中说:“至高无上为天”,胡赳赳认为,这其中也有一个信仰系统。他由此联想到现如今人们对汉字敬畏的缺失,“我们与它情感上的联系、血脉上的联系还远远不够。“

 

为什么会重新挖掘这套书?胡赳赳提到了自己挖掘这套书的初衷,《澄衷蒙学堂启蒙读本》初版于1901年,其后迅速成为全国各小学的通行教材,被广泛使用。几十年间产生数十个版本,其扩印之多、流布之广、版本之杂,一时无二,被后人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胡赳赳说,这套书发源地在浙江,当时被称为“五金大王”的叶澄衷幼年没有受过教育,因此希望编一套很好的教材,邀请了晚清状元刘树屏主编,而蔡元培正是当年澄衷蒙学堂的教务处长。

 

余世存,诗人、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主持过十年之久的“当代汉语贡献奖”。

 

语文有没有经典?小学识字读物有没有经典?余世存从个人感受出发,认为这些也应该有经典,因为没有经典,人们会陷入到各种碎片之中,“如果没有经典作为支撑,我们的人生是建立在碎片化基础上的,彼此伤害、彼此切割。”余世存注意到,美国的大学生,前十大必读书有三本是亚里士多德的书,有两本是柏拉图的书,这些古希腊的经典是他们人生强大的支撑。他认为,汉字教育、语文教育,背后也要有经典的支撑,需要经典教育。在这个意义上讲,《字课图说》这套书,作为汉字课本里的经典,已经在《说文解字》的基础上往前走了一大步,因为它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精讲复刻版》,余世存、胡赳赳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版。

  

《字课图说》

对今天的中小学教育有何意义?

 

经典教育对于当下的社会有什么意义呢?杨东平说,现在中国的文化界,尤其是教育界,对于民国教材已经热了若干年,也再版了不少民国时期的课堂教材。但《字课图说》与其他教材不同,因为这其实是一套工具书,是一百年前的《新华字典》。那么,这样一套民国教材中的其他品种,对今天的中小学教育意义何在呢?杨东平认为,今天对汉字这种独特的、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文字的认识和理解其实是非常不足的,我们基本上还是把它作为交流工具来看待。特别是在小学一、二年级识字教育的过程当中,基本放弃了它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信仰系统。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识字教育,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痛苦不堪的过程:在一年级的时候,孩子们便要在田字格里面规规矩矩去书写。识字和写字的过程被混为一谈,很多小孩在一、二年级的时候,书写汉字这个过程非常痛苦,因为不达标而反反复复。杨东平说,一些创新型的小微学校已经在扭转这个过程,要求认字、解字,用软笔书写,从象形文字这个角度来认识汉字之美,认识中国的文化之源。这种重新恢复中国蒙学教育的实践,被称为“母乳喂养”,就是回归中国人千百年以来识字学习的方式。

 

几百年前,中国的儿童是怎么识字的?就是靠直读识字。杨东平说,这是一种整体的学习,一种视觉的接收,并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把它工具化,把它拆分,而是把汉字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把汉字放在文本当中来加以学习和体悟。杨东平认为,这是非常有价值的概念,把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从形体再到文化,整体地认识、接收它,从而完成一个中国人的启蒙教育。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精讲复刻版》内文。

 

余世存非常感动于解玺璋所作的张恨水传记,因为张恨水能够坚持古诗词和旧体小说的创作,并从中找到自我,这在余世存看来,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力量和生命力。“文字也好,中国文化也好,本身是能够让人在里面很好地活一辈子,很好地安顿自我。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汉字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这个汉字你悟通了,就能够带给你全新的生命,就能够让你活得更有价值。”余世存由此想到了人生,“经常有人说‘人生不过是一碗面’,吃一碗面,你的心情就好了。其实人生也不过是一两个字,你把一两个字读通了、解通了,这一两个字就能够成全你。说尧,我们想到‘天’;说舜,我们想到‘孝’;说屈原,我们想到‘平’;说陶渊明,我们想到‘潜’。”

 

对于当下的中国人,汉字究竟有何意义呢?解玺璋提到了人们很熟悉的一句话“风马牛不相及”,两件不挨着的事情就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风”和“马”、“牛”怎么会不相及呢?“风”的繁体字,里面是一、虫,为什么是风马牛不相及?这里边包含着什么含义?其实在古汉语当中,这个风指的是人的身体当中的一种精虫。《诗经》里面有三大类:风、雅、颂。为什么关于“风”的诗大多都是关于谈恋爱的、男女关系的?这跟“风”有关系,所以它才叫“风”。风马牛不相及,就是说马和牛是不能够有“风”这个事情的。

 

解玺璋说,在转化为简体字的时候,汉字中的大量信息,实际上被屏蔽掉了,很多东西原来的意义都丢失了。包括很多的词,组成新的词之后,背后深层次的原因都没有了。比如“健康”、“疾病”等词语,信息都包含在汉字里,如果不了解汉字,就不知道这个意思到底是怎么来的、是怎么用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解玺璋认为,现在的汉字教育确实很简单,但这种简化屏蔽掉了很多丰富的文化信息,而这些信息原本和中国人是息息相关的。也就是说,我们怎么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安心地活下来?实际上这跟我们的整个文化背景是联系在一起的。

 

文字是全息式的载体,

从中能够了解很多东西

 

如何弥补我们和传统文化的割裂?人活着很容易活得没有价值,很容易活得觉得很粗鄙,找不到方向,那么这个原因在哪里呢?胡赳赳说,其中有一部分是因为缺少一种文化自信。但文化自信不是想有就能有的,文化自信就是底气,怎么样能够有底气?“当你的人格形成的时候,你就有了文化自信,只要你有了人格,这个国家就有国格,没有人格就没有国格。人格怎么形成呢?其实就是回到做人的尊严、做人的根本,做人的文化上的一种过程。”从这一点来讲,胡赳赳说,这种精神就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又从哪里来?文化有建筑材料,这个建筑材料就是汉字,是以汉字为载体而体现出来的,“假如我们不了解我们的汉字,不去重新发现我们的汉字,那么我们建立的所有学术成果,可能只是海市蜃楼。”

 

胡赳赳说,郭沫若曾经提到凡是要研究一个国家的学术,如果不从文字入手,那么想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这个国家的学术是不可能的。而这意味着,最终我们都要回到文字。胡赳赳将文学自信和《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联系在一起,因为他受到了胡适的启发,胡适曾经说,中国自有学校以来,最好的语文教材就是这套书,就是《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胡赳赳说,就是这套书,开启了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即有现代教育和现代语文以来的历史。这之后出现了两套书,分别叫《共和国教科书》,是1912年出版的;一套叫《国民字课图说》,是1915年出版的。但是这两套书是《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简化版,不像它那么全。

 

胡赳赳,《赳赳说字》主讲人,曾任《新周刊》总主笔,出版有随笔集、评论集、诗集等著作多种,现为多家机构文化顾问。

 

胡赳赳同样从美学和西学的角度分析了《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价值。《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全书3291个汉字,书法字体是由当时十大书法家之一唐驼所写,唐驼的书法秀美遒劲被称为“唐体”,当时中华书局等厂商争相请他书写匾额;书中的761幅插图,也为苏州画工仿《点石斋画报》风格参照东西画作所绘,清新明快。版式设计上这套书也别出心裁采用六宫格的设计,图文呼应、主次分明,非常便于阅读。书中的插图,和中国的传统水墨不一样,吸收了西方的素描技法,引发了当时的一个流行趋势。

 

为什么我们总说晚清民国是最后的一道文化高峰?胡赳赳说,因为那个时候中学和西学就已经结合得很好了。旧学的东西,大家没有抛弃,没有全盘西化,新派的留学生,把西方的体系引进过来了,有法律、有工程学、有政治学……旧学和西学的激荡在这套书里都照顾到了。胡赳赳提到,《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里讲了很多化学、物理的原理,比如其中提到了西方科学对雷和电的解释。在篆书里,“雷”字就是滚地雷的形象,这是一个象形的形态——现在我们很少有人会看到滚地雷,因为这种现象只有在自然界能看到。因此,他表示,文字之中有科学,有哲学,也有美学,同时文字还是智慧之学,“所以说,文字是一个全息式的载体,从中能够了解很多东西。”


作者 | 何安安

编辑 | 吕婉婷

校对 |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