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立春后的第一场雪,京郊的乡村仍在封闭中,公路上车辆稀少,两边的大片田地被积雪覆盖。只有连绵的温室大棚上没有积雪,棚内温暖如春,雪刚落到棚上,就化了。

 

京郊大棚的春天已经来了。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勤劳的女人”和她的大棚

 

平谷区大坎村附近,一片温室大棚前,几个连通公路的路口都封住了,两个身穿制服的安保人员来回巡逻,唯有其中的一个路口,摆着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两个筐,一筐草莓,一筐西红柿。

 

摊主姓熊,今年已经60多岁,她不是附近村里的人,原本也不是农民,退休之后,她在这里租了14个大棚,种草莓和蔬菜。

 

大棚里种西红柿和草莓。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在一座草莓大棚中,记者看到,草莓成熟的不多,摊主告诉记者,今年来采摘的人少,但也有一些熟客会来,一般也不进棚了,买了就走,每天成熟的,差不多都能卖完。她的草莓和蔬菜价格一直都比较便宜,所以熟客比较多,虽然今年人少,但基本上不担心销售。不过,相对于往年,今年的价格确实便宜不少。

 

在另外一座西红柿大棚中,记者看到,有一部分西红柿已经到了末期,枝叶有些枯黄,大棚里成熟的西红柿同样不多,摊主告诉记者,“今年的草莓长得好,但价格不行,西红柿长得不好,可能是天气冷的原因吧,不过价格比去年要高”。

 

摊主说今年西红柿长得不好。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除了摆摊卖菜的摊主,整片大棚区中,几乎看不到其他种植户,大部分大棚大门紧锁,摊主告诉记者,其实别的大棚也有人来打理,但是因为采摘的人少,所以不会和往年一样,守在棚里。

 

采摘好的草莓、蔬菜,在一座大棚里统一过秤,大棚门口的墙壁上,贴着两个二维码,摊主说,一个是她的,一个是她女儿的,记者扫码后发现,摊主的微信名字叫“勤劳的女人”。

 

桃花影里摘青菜

 

平谷是北京知名的鲜桃产地,公开的数据显示,平谷大桃每年产量超过3亿公斤。最早的平谷大桃四五月份就可以上市,这些早桃,大多是温室大棚里种出来的。

 

下午两点多,记者在平谷区南独乐河镇新农村附近,找到了一座种桃的大棚。大棚的主人姓代,名字叫代普,是新农村的村民,他只有一座大棚,棚里的桃树正在花期。大棚外雪下得正急,棚里的桃花却开得灿烂。

 

代普和妻子在大棚里套种了各种蔬菜。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代普和妻子两个人呆在棚里,桃树刚刚开花,还不需要太多管理,但树下的青菜已经成熟。代普在大棚里套种了芹菜、油菜、水萝卜、茴香等青菜。菜刚刚成熟,一片翠绿。

 

代普今年73岁了,听力不太好,一只耳朵戴着助听器,但仍旧费力地向记者介绍,这些青菜年前就种下了,春节后成熟。今年长得不错,但来采摘的人少,虽然他只有一座大棚,但青菜的销售仍有些麻烦。

 

代普的妻子在打理青菜。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相比套种的青菜,大棚桃才是代普夫妻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代普告诉记者,这一棚大桃,每年差不多五月份上市,一般情况下,来采摘的人就买完了,最便宜的时候,一斤也能卖到15元左右。不过今年的行情会怎样,他也没有把握。

 

记者注意到,代普的大棚附近,不少大棚里都有正在劳动的村民,大部分村民都戴着口罩干活。还有几位宣传“禽流感预防”的工作人员,给每一个在大棚里劳动的村民宣传禽流感预防的知识,并张贴宣传资料。

 

风雪中的摆摊人

 

在北京众多郊区中,平谷是较为偏远的一个,也是农业相对发达的一个区之一,除了平谷大桃,还有多种经济作物。也是北京居民郊游、采摘、踏青的主要选择地之一。

 

往年春天,这里的大棚桃花、春季蔬菜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代普告诉记者,“每年来采摘的人都很多,蔬菜、水果,成熟了就能卖出去”。

 

因为疫情,今年的销售遇到了许多困难,但耕作的农民们,并没有停止生产,大棚里的春色和往年一样,也早早地到来。

 

不仅如此,许多村民也在想办法寻找销路。在金海湖镇洙水村,一处农业观光园附近,村民们在路边摆起了小摊,有的在路边放一个桌子充当摊位,有的干脆在三轮车上摆摊,上面摆着草莓、西红柿等水果和蔬菜。摊位前,还放着消毒的喷雾器。

 

雪已经很大了,村民们还没有收摊的打算。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记者遇到几位摆摊的村民时,雪已经很大,村民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戴着口罩、围巾,站在路边,过往的车辆很少,停下来的更少。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收摊回家的打算。

 

“都是大棚里自己种的,采摘的人少,去外面卖有风险,只能拿到这里卖。”一位摆摊的村民说。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影 王颖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