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姜慧梓)全年财政收入超19万亿,增速放缓;税收收入增长1%;非税收入快速增长;东北地区财政收入下降;支出保持较快增长;政府继续过“紧日子”;落实减税降费要充分考虑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月10日,财政部公布了2019年全国“账本”。

 

减税降费影响财政收入微增3.8%

 

2019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0382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税收收入157992亿元,同比增长1%,增幅比上年回落7.3个百分点。财政部表示,增幅较低主要是去年实施了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

 

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去年全年,我国减税降费超过2.3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2%,拉动当年GDP增长0.8个百分点,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5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个百分点,制造业和民营小微企业受益最多。但税收减少也使得财政收入承压,涉及减税降费的税种均出现收入下降或增幅明显回落。

 

比如,国内增值税增长1.3%,增幅比上年回落7.8个百分点。其中,受去年4月1日起实施的深化增值税改革影响,增值税税率调低和增值税留抵退税影响工业企业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收入下降6%。进口环节增值税税率降低使得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下降6.3%。

 

个税方面,提高起征点和6项专项附加扣除影响2019年个人所得税下降25.1%。企业所得税则微增5.6%,增幅比上年回落4.4个百分点,主要受提高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和工业企业利润下降影响。

 

分地区看,东北地区收入下降,增速为-2.1%;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财政收入增幅分别为3.5%、4.6%和2.8%,地区间收入增幅出现分化。

 

全国31个省份中,广西、河南、浙江、河北等8个省份增长在5%以上;江西、广东、安徽、四川等17个省份增长在0-5%之间;其余6个省份同比下降。

 

国企集中上缴利润弥补收入缺口

 

与税收收入增速放缓相对的,是非税收入的较快增长。2019年,全国非税收入32390亿元,比上年增加5433亿元,增长20.2%。

 

财政部表示,非税收入较快增长主要受到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及国有资源资产收入的带动,这也同时弥补了收入缺口,促进预算收支平衡。

 

非税收入中,2019年国有资本经营收入7720亿元,同比增加4146亿元,增长1.2倍,拉高全国非税收入增幅约15个百分点,中央特定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表现突出,贡献6100亿元,拉高全国非税收入增幅约13个百分点。

 

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8063亿元,同比增加987亿元,增长14%,拉高全国非税收入增幅约4个百分点。罚没收入3061亿元,同比增长15.1%,法院等罚没收入增加较多。

 

此外,涉企收费继续下降。其中,教育费附加等专项收入同比下降5.2%;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在2018年大幅下降17.4%的基础上,2019年又下降1%。

 

各地支出普遍增长 教育支出最多

 

按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求,支出仍然保持较快增长,且结构进一步优化,各地财政支出普遍增长。

 

2019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8874亿元,同比增长8.1%。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前三季度的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别完成年初预算的52.5%、75.9%,超过序时进度。

 

主要支出科目中,教育支出最多,为34913亿元,同比增长8.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及城乡社区支出分列二、三位。增速最快的是节能环保支出,全年支出7444亿元,同比增长18.2%。

 

细项支出更能反映支出结构,在脱贫攻坚、“三农”、科技创新、生态环保,以及教育、卫生等民生重点领域加大了投入。

 

分地区看,2019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8.5%。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财政支出增幅分别为7.3%、10.5%、8.5%、6.5%,中部地区支出增长最快。

 

全国31个省份中,29个实现增长,其中贵州、浙江、青海、天津等12个省份增幅在10%以上,海南、湖北、湖南、辽宁等14个省份增速在5%-10%之间,3个省份增幅在0-5%之间,2个省份同比略有下降。

 

专项债新增额度1.29万亿提前下达

 

专项债已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去年11月底,已经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万亿元,今年1月20日再下达2900亿元。

 

财政部表示,对这部分专项债额度,按照“资金跟项目走”的原则,向手续完备、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项目倾斜,优先考虑发行使用好的地区和冬末春初具备施工条件的地区,兼顾相关地区财力和风险状况。

 

从分配情况来看,提前下达东部地区4676亿元、中部地区2914亿元、西部地区2410亿元。今年1月,已发行7148亿元,占提前下达额度12900亿元的55.4%。河南、四川等地已相继完成2020年首批专项债券发行工作。

 

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在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方面,早发行、早使用,确保今年初即可使用见效,尽早形成对经济的有效拉动。同时,加大项目储备,加大监管,防范风险,防止一哄而上。

 

解读1

疫情对今年财政收支会带来哪些影响?

——仍然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长短。

 

受疫情影响,旅游、餐饮、酒店等受冲击较大,收入缩水导致税收减少。同时,财政支出进一步加大,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月8日下午6点,各级财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718.5亿元,实际支出315.5亿元。这会否导致财政赤字扩大?

 

财政部副部长余蔚平表示,今年的财政赤字已考虑一些不确定因素,从目前情况来判断,疫情防控支出是有保障的,有信心完成今年的各项财政指标。

 

不过,“从目前情况来判断”一句仍令舆论担忧,随着疫情形势变化,对财政的影响会相应发生改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这仍然存在高度不确定性,主要取决于疫情持续的时间长短。

 

“比如现在病人的费用政府是兜底的,包括医护人员的补助,以及对企业贷款的贴息,综合这些措施,现在到底要花多少钱还是未知数,时间越长花的钱一定越多。”刘尚希表示。

 

解读2

财政政策应如何发力,应对疫情危机?

——要落实到位,与金融等其他政策匹配好、协调好。

 

刘尚希认为,首先要保证疫情防控的需要,包括对防疫人员的补助,对困难群体生活的兜底,对医疗物资生产的支持,对企业贷款贴息等的支持都需要考虑。

 

“现在企业面临的情况比较困难,成本增高,营收减少,企业就非常难了”,刘尚希认为,财政政策应该重点考虑如何保证企业资金链不发生断裂,通过一些措施分担企业成本,减轻企业压力。

 

据了解,目前各部门已经围绕上述方面出台一系列措施。刘尚希强调,政策出台后,下一步是如何落实好,落实到位,财政政策要注意与金融等其他政策匹配好、协调好。

 

解读3

公共卫生领域投入是否应进一步加大?

——除加大投入外,通过改革提高公共卫生体系的预防功能。

 

记者注意到,2019年,卫生健康支出中的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支出,分别增长11%、9%。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再度引发舆论对公共卫生领域投入和建设的讨论。

 

刘尚希认为,公共卫生领域投入可以进一步加大,但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公共卫生体系的改革。“体系不改革,只靠投入资金是堆不出一个高效的公共卫生体系”,他强调,改革是前提,通过改革提高公共卫生体系的预防功能,这是在疫情之后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

 

此前,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也表达了相同观点。他认为,长远来看,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补短板强弱项非常重要。

 

疫情过后,要在制度、治理体系上上一个台阶,增加大型危机应对医疗设施建设,加大投入解决三甲传染病医院偏少问题。补上这些公共卫生短板,有利于我国经济稳增长。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 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