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比2003年更加严重。对经济的显著影响持续时间会超过非典时期。”3月2日,洪泰基金创始人、洪泰集团董事长盛希泰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位有近30年从业经历的金融老兵,曾经多次遇到“黑天鹅事件”,但在他看来,影响或许都没有新冠病毒这么广泛和深远。


和“非典”不同,疫情在全球蔓延的速度和确诊人数已经反超, 3月3日,世卫组织发布最新数据,截至3月2日上午10时,中国境外64国新冠肺炎确诊共计8774例,较前一日新增1598例。


对此,盛希泰表示,疫情全球蔓延会推迟中国经济恢复速度,其受影响程度取决于各国处理效果。不过,具体程度目前不好估计,取决于疫情是否会全球暴发,“我认为暂时无需过于悲观”。


同时,他认为,与“非典”时期相比,当前中国的科技有了飞速发展,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和合理,资本和金融市场更加健全且抗风险能力更强,消费市场的容量和弹性更大,要打好消费牌。同时,以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高科技和新经济领域,孕育了极大的增长空间。疫情对投资行业有一定冲击,但不会引发所谓的洗牌,仅仅是优胜劣汰的催化剂而已。


 


核心观点:


1.以中日韩为首的亚洲供应能力受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的供应链,短期内影响全球经济增速几乎是可以确定的,疫情的全球蔓延趋势尚不明朗,我们不能低估疫情潜在的全球影响。


2.当今的时代与“非典”时期相比有大不同,产业结构、金融资本市场、消费市场都不可同日而语,新的希望或许就在其中。当前消费市场的多元性、包容性和潜力远远大于非典时期,我们有更多打好“消费牌”的底气。


3.对于投资机构而言,“募资难”或“资本寒冬”的说法是伪命题。商业竞争永远都是20%甚至10%的生存者游戏,寒冬仅仅是让优胜劣汰的趋势更加明显而已。


4.对于疫情利好的“非接触经济”,一个挑战在于,见面是人性的需要,疫情结束之后,线上的这些业态会不会再次回到线下?如何把短期的利好留住,变成长期的利好,是企业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5.对于大多数行业而言,一个企业的现金流如果连三个月都撑不到,这说明企业本身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洪泰基金创始人、洪泰集团董事长盛希泰。 


疫情全球蔓延推迟中国经济恢复 影响程度取决于各国处理效果


新京报:近日来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尤其是韩国、日本等地,这对全球经济会带来什么影响?


盛希泰:本次疫情首先一定程度上中断了中国的供给能力,加之随后日本和韩国的疫情蔓延,以中日韩为首的亚洲供应能力受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的供应链,短期内影响全球经济增速几乎是可以确定的,疫情的全球蔓延趋势尚不明朗,我们不能低估疫情潜在的全球影响。


传染病大规模暴发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并不乏先例,2009年的H1N1流感流感首先在美国和墨西哥爆发,历时一年多,影响全球多个国家,H1N1流感叠加次贷危机的影响,最终导致当年全球GDP总额约下滑5.15%。


面对本次新冠疫情,我国政府的反应速度较快,充分利用政策降低实体经济运行压力,货币政策也适当的依照当前局势进行了调整,无论是在控制疫情还是在稳定经济方面,处理都比较优秀。但在疫情有全球蔓延趋势的背景下,对全球经济的最终影响程度还是要看各国对疫情的处理效果。


新京报:中国在内部防疫的同时,还要面临外部输入风险。这对中国经济会不会“雪上加霜”?


盛希泰:外部影响确实会有,外部影响可能延长疫情的影响时间,推迟经济的恢复速度,具体程度目前不好估计,取决于疫情是否会全球爆发,但我认为暂时无需过于悲观。以2009年的美国H1N1流感为例,这场大瘟疫感染人数上千万,死亡人数以万计,对美国GDP以及众多产业冲击巨大,美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影响不可谓不大,但美国次年依然顺利走出了阴霾。


新京报:我们该如何应对?


盛希泰:一方面,消费始终是经济发展的压仓石。通过减税、降负、补贴、增加流动性和政府支出,促进就业和恢复消费者信心和消费能力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科技基建等手段促进产业增长与恢复,让更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更长期的发展。


新京报:全球资本市场也因为疫情出现了较大波动,你认为后续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


盛希泰:2月28日,美股出现了大跌,黄金也出现的同步下跌,黄金没能很好的对冲风险,是市场信心缺乏的表现。市场信心的恢复需要时间,但疫情过后的长期趋势应该是稳定的。2009年H1N1流感疫情的第一个高峰期美股也曾受到重大冲击,流感叠加次贷危机的影响,导致标准普尔500近一个月内跌幅达5%,但回调仍然是短期,没有影响长期的趋势。


新京报:面对全球的防疫需求,你认为哪些行业和概念将受益?


盛希泰:短期看医疗行业中的相关细分领域在疫情期间的需求会大幅增加,长期看为了对冲这类风险,企业对降本增效、现金流优化、无人化生产场景的重视程度可能进一步提高,这些方向正好都是To B企业的发力点,所以我对To B行业是持续看好的。


新冠肺炎对经济影响超过非典 要打好消费牌


新京报:相比17年前的非典,这次的“经济战疫”有何不同? 


盛希泰:当前中国与2003年的中国处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之中,“非典”时期全球经济处于上行周期,全球GDP在2002年到2004年增长率分别是2.18%、2.96%和4.40%;而中国GDP在同时期增长率分别是9.13%、10.04%和10.11%。而当前全球经济处于下行周期,中国经济也处于一个不断调整结构、放缓增速的平稳周期之中,所以当前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非典”时期都是完全不同的。


从总需求的角度来看,这次疫情对消费的影响肯定是万亿级别的,从总供给的角度来看,新冠疫情影响区域也大幅超过“非典”时期,叠加不断下行的内外部环境来看,我认为本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比2003年更加严重。对经济的显著影响持续时间会超过非典时期。


不过,和非典时期相比,当前中国的科技有了飞速发展,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和合理,资本和金融市场更加健全且抗风险能力更强,消费市场的容量和弹性更大,这些都是更积极的方面。我尤其关注到科技在本次疫情战斗中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当前我国无论是网民数量、还是数字化技术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互联网、AI等科技手段的应用极大的助力了本次疫情的防控、信息的传递、物资的供应等方面。这表明随着科技的发展,人面对自然灾害的能动性大大加强了。


新京报:与“非典”时期相比,当前我国在进行经济恢复时,手里多了哪些底牌?


盛希泰:任何时期,货币和财政政策都是经济恢复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前几天央行逆回购投放1.7万亿流动性,释放的不只是流动性,更是信心。中国的国家财力也与2003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当时我们一年的财政收入才2万多亿元,而2018年超过18万亿元。


今年与非典时期相比有大不同,产业结构、金融资本市场、消费市场都不可同日而语,新的希望或许就在其中。


首先,2003年中国的产业结构还是非常传统的。而今天,以“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高科技和新经济领域,孕育了极大的增长空间,更丰富和多元的产业结构提供了承压的基础。


其次,随着金融业的改革,特别是证券发行方式的改革以及科创板的推出,中国的资本和金融市场已经很健全并且与国际接轨。2003年中国的金融业和资本市场还在起步阶段,规模与如今也无法相提并论。今天的中国可以更好的借助金融和资本市场来恢复经济,与此同时金融和资本市场的风险承受能力也远远超过非典时期。


最后,现在80后、90后、00后等年轻群体已经逐渐成为了主流消费人群,这个群体的消费理念和需求与上一辈是完全不同的,居民财富的增长,物质的极大丰富、线上消费的崛起,这些都决定了当前消费市场的多元性、包容性和潜力远远大于非典时期,我们有更多打好“消费牌”的底气。


资本寒冬是伪命题 疫情是优胜劣汰的催化剂


新京报:疫情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冲击会给投资行业带来哪些冲击?会不会带来一轮行业洗牌?


盛希泰:疫情对投资行业有一定冲击,但不会引发所谓的洗牌,仅仅是优胜劣汰的催化剂而已。规模小、业绩差、抗风险能力较差的投资机构会加速出清,头部机构投资策略成熟稳定,资金充沛,项目储备丰富,面对疫情的影响腾挪空间是较大的。


我认为影响投资行业的并不是疫情,而是经济格局的变化。归根结底,投资行业是一个与我们的国家以及经济形势深度绑定的行业。我坚定相信中国未来仍有巨大的红利有待发掘,在疫情结束以后,生产和经济恢复正常,投资行业的前景依然充满光明。


新京报:有观点认为,当下投资行业最困难的地方在于疫情叠加资本寒冬,在疫情之下,你认为国家在金融去杠杆方面的政策是否会出现松动?


盛希泰:我曾经在多个场合说过,对于投资机构而言,“募资难”或“资本寒冬”的说法是伪命题。虽然绝大部分机构都在说“募资难”,但是必须看到市场上依然存在有一些基金能够快速完成募资甚至超募。流动性泛滥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的市场逐渐趋于理性,但仍然不缺资金,缺少的是能给LP足够信心的投资机构。


我认为金融去杠杆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有利于减低金融领域系统性风险。在不同的时期、面对不同的客观形势,金融去杠杆政策的具体措施和执行力度应当有所差别。在疫情影响下,不少企业的短期现金流对于短期债务和工资的保障能力很低,很多企业的保障月份不足3个月。中小企业及时再融资是渡过难关的重要措施,目前也出台了一些帮助受疫影响出现困难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我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适当的帮扶困难企业,支持重点行业发展,是可行且必要的。


新京报:当前要对冲疫情带来的影响,让自身和所投资的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投资机构应该怎么做?


盛希泰:对于投资机构自己,首先要提高对短期现金流的管理和规划,进一步完善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其次也要及时调整投资策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投资策略,让资产组合更加合理有序布局,增强抗风险能力。同时,对募资的难度要有更进一步的预估,早做准备,及时储粮。


在帮助被投企业方面,我们已经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与已投企业保持实时沟通,快速响应各种需求,一起分析疫情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对症治病;对受疫情影响较大且困难的企业开展救助,帮助企业对接资源,寻找缓解方案;为参与抗疫的技术企业落实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各方的优惠政策;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和资源帮助抗疫企业进行宣传推广,帮助被投企业将抗疫技术对接给有需求的地方。


投资机构不能只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或者仅仅出于自救而去帮扶企业,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经验和资源,更积极和无私地参与到对中小企业的帮扶中,这是全行业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只有经济尽快全面恢复,投资机构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线下消费企业活下去就会有希望,医疗健康行业的火热需要冷思考


新京报:这次疫情会利好哪些行业?哪些会受到较大挑战?又有哪些行业会在经历危机后出现转型分化?


盛希泰:每次黑天鹅事件在影响某些行业的同时,都会给一些行业和技术带来发展,例如03年的非典促进了电商与物流的腾飞;08年金融危机迎来了社交、消费和移动互联网的爆发。目前来看,兼具在线工具和服务属性的行业在此次疫情中获利较多,因为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远程办公、在线教育、视频会议等需求持续上升;其次,疫情也推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被更广泛的应用在社会管理、医疗、办公的各个领域,预计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发展还会得到进一步促进。


不过,对于本次疫情的相关受益行业来说,一个挑战在于,见面是人性的需要,疫情结束之后,线上的这些业态会不会再次回到线下?如何把短期的利好留住,变成长期的利好,是企业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疫情的环境对一些行业来说就像做了一场梦,问题是,梦醒以后梦境的内容有多少会保留下来成为现实?


有获利的企业就会有受到挑战的企业,例如严重依赖线下的场景行业,包括餐饮、旅游、住宿、培训等都受到冲击。这也给了参与者重新审视行业发展的一次机会,能最终把握这次机会进行升级的产业可以转“危”为”机”。回顾2003年SARS,当年限额以上餐饮行业收入增速由2002年的27.4%下降至2003年的19.7%,但次年又大幅增长54.4%。只要能扛过这轮危机,我们对未来还是持较为乐观的态度。


新京报:消费经济持续承压的状况会持续多久?预计将在何时回到正轨?


盛希泰:除了刚需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其他各类消费企业都受到疫情很大冲击,尤其有线下场景的消费企业基本处于冰点状态。消费行业什么时候能够恢复,取决于疫情什么时候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中国的消费市场空间和潜力都巨大,我认为全面恢复不需要太长时间。如果疫情能够在一季度得到有效控制,二季度结束以前消费行业受到的影响基本可以消除。但是因为一二季度收入大幅下降,大部分线下消费企业的全年经营数据肯定是很难看的,但能够活下去就有希望。


疫情一旦结束,出现暂时性的报复性消费几乎是必然的。但不会是常态,也不必过度渲染。


新京报:医疗赛道因为疫情而备受关注,你认为投资机构应该如何参与进来?哪些机会是短期泡沫,哪些会是长期的机遇?


盛希泰:医疗健康领域是洪泰重点布局的赛道之一,洪泰在创新药、体外诊断设备、AI医疗等细分领域都有布局。通过本次疫情,我们确实看到了国内医疗市场涌现出一些好的机会,比如检测试剂及仪器领域,影像类设备领域,AI影像读片市场,高质量的医疗机构、检验机构等等。


面对这些新涌现的机会,我认为一方面要冷静思考,从专业角度审慎判断项目逻辑的合理性以及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能被市场热情左右;另一方面热点项目的估值可能水涨船高,必须坚持合理估值,不能盲目追高。我们还是要看到,医疗健康企业的发展多少会受到疫情影响。几乎所有创新药企业的临床试验都停滞了,很多医疗健康企业因复工延迟,生产和销售都不及预期。事实上,疫情对于医疗健康行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


疫情检验CEO管理能力

如果企业撑不过3个月本身就有问题


新京报:你认为疫情之后的资本市场的融资情况会是什么样?原本计划在节后启动融资的创业公司将面临着什么问题?


盛希泰:长远看,疫情对行业的影响可能会让投资人重新审视自身的投资逻辑,大到调整投资方向或细分领域,小到优化对潜在投资标的的评估维度。疫情结束后的短时间内,企业直接融资会受到一定影响,预计融资规模的数量和金额都会有一定下降。一方面,投资机构的现场尽调可能要等疫情结束后才能推进;另一方面,疫情会让企业暴露出更多问题,投资人会重新审视一些项目,观察的时间会更长。


对于需要融资的创业公司来说,直接融资的周期会变长,难度会变大,企业需要考虑多渠道融资,利用国家政策积极获取间接融资,保证现金流,增强抗风险能力,做好等待更长时间的准备。对于可能得到投资机会的创业公司,不宜过于拘泥于估值,快速拿到资金生存下去是第一位的。


新京报:面对疫情挑战,尤其是现金流紧张的问题,创业公司该如何努力活到黎明?


盛希泰:面对系统性风险,平时打好基础比临时抱佛脚更重要。在疫情期间,一家有良好基础的企业渡过难关的概率要高很多。疫情给我们的启示是,企业家必须更加专注主营业务,合理安排现金流,确保足够的安全边际。


对于大多数行业而言,一个企业的现金流如果连三个月都撑不到,这说明企业本身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企业的模式和管理能力、防御能力可能存在缺陷。在一个鱼龙混杂的行业中,你是鱼还是龙?


在具体的做法上,企业首先要考虑调整商业模式,确保营收,例如从线下到线上,从To C到To B,通过非接触交付产品和服务,化不利因素为发展契机;其次要考虑如何获得融资,比如通过降低估值快速融资,或者向金融机构申请中小微贷款等方式增加企业的现金流;最后要控制好成本,保证现金流可持续。但是裁员需要慎重,充分评估对企业长期发展的潜在影响以及社会效应。


新京报:现在很多企业家都倡导创业者要“修炼内功”,在你看来,创业者最重要的“内功”是什么?


盛希泰:这次疫情也是在检验CEO们的日常管理能力,包括对商业模式的敏感度,对数据的敏感度,对战略的预判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和执行力。在疫情之下,你控制成本、动员员工的能力怎么样,如何跟员工商谈,大家愿不愿意降薪跟你一起挺下去,有没有战斗力和凝聚力,这些情况都是对CEO的考验。


有些创业者并没有理解商业本质,拿着伪需求当需求,活在自己想象的市场空间里,无论疫情是否发生终究都会被证伪,对于这样的创业项目,疫情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有些创业者往往拿战术上的勤奋弥补战略上的不足,短期来看仿佛是很有效,因为给公司带来了短期的收入或利润,但长期看,由于战略能力不足,往往会错失发展的关键节点,没有办法抵御长期或者重大的风险。


新京报:现在洪泰的复工情况如何?公司所投的企业在疫情中受影响情况怎样?


盛希泰:洪泰目前采取线上办公方式,基金的募集运营和项目管理正常、但是因为疫情影响暂时无法对储备项目现场尽调。


洪泰目前的主要投资赛道包括科技智能、医疗健康、消费教育、先进制造,其中科技智能类项目占的比例最高。不同行业受到疫情的影响不一样。目前看科技智能、医疗健康行业受疫情的影响相对较小。科技智能项目主要面向企业客户,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但部分研发和业务可以线上完成,但少数项目可能因为企业客户的付费意愿下降而受到一定影响。洪泰投资的一些科技智能和医疗健康企业不仅目前自身稳定,还积极研发新产品,将新技术应用到了抗疫情工作中。


即使是受冲击较大的一些消费企业,其中商业模式健康成熟,盈利情况好、现金流稳健的企业,如果能够及时调整业务、控制成本,利用好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大部分是可以渡过难关的。我们在积极为这些企业对接资源和提供帮助,目前看总体上可以消化疫情的影响。



新京报记者 许诺 编辑 徐超 陈莉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