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可能正走向衰退——这是美国总统特朗普首次承认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3月17日,这一官方定调跻身国内话题热搜榜。


“黑色星期一我想到了,黑色一星期是真没想到。”网友这样调侃。


自疫情在海外蔓延以来,全球金融市场持续震荡,其中欧美股市下跌最为明显,美股主要指数自2月中旬以来跌幅近30%,欧股跌幅已经超过30%。在股市重挫的情况下,全球主要经济体开展了一系列救市措施,包括央行的降息、降准以及量化宽松措施。这些措施是否“对症”?如何才能拯救市场下跌?


美联储大手笔救市为何未能挽救美股?


“印钱解决不了经济问题”


美国时间周日(3月15日),美联储祭出救市“大招”,一次性降息100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0-0.25%水平,同时启动新一轮7000亿美元大规模量化宽松,降低贴现利率,将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降至零等。这已经是美联储在半月内第二次紧急降息,并且创下了美联储史上最大单日降息幅度,相当于重启“金融危机货币政策”模式。


然而,股市却并不买账。周一,标普500指数开盘跌超7%,触发本月第三次熔断。恢复交易后,美股三大股指跌幅扩大,一度接近二级熔断标准。收盘再度全线大跌,道指收跌约3000点,跌近13%,创三年以来新低,并创1987年10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纳指收跌12.3%,标普500指数跌近12%。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曾经通过向市场投放流动性部分挽救危机,为何本次美联储的大手笔宽松措施未能提振美股?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此次疫情导致的全球股市大跌与2008年金融危机情况不一样。2008年的危机是流动性危机,量化宽松一出来就解决了问题,而这次是疫情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半休克,货币政策宽松解决不了生产问题和消费问题。“也就是说,这次印钱解决不了经济问题。”潘向东表示。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美联储此举让市场担心,监管层可能掌握一些市场尚不了解的危机状况,这种猜测加剧了市场恐慌。另外,当前美股量化交易和被动投资已处于较高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下跌幅度,导致连续触发熔断。


中金公司分析师易峘等指出,虽然美联储紧急推出的“宽松组合拳”内容较丰富,但对市场的“痛点”,即新冠疫情升级下的企业现金流猛烈收缩、融资困难这一问题的直接“纾困”措施仍然缺失。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充足的流动性可以缓解金融机构作为波动扩大器的“乘数效应”,然而,目前现金流的主要压力在企业层面,同时股权资产大幅回调,估值明显下降,对金融条件也产生了更多的收紧效应。目前看,由于利差走阔、美元走强、权益资产估值下降,降息和QE并未扭转美国金融条件继续收紧的局面。


海外股市是否还将继续下跌?


需要等疫情出现拐点,美股可能会进入熊市波动


事实上,自疫情在海外发展加剧以来,全球股市严重下挫。其中,欧美股市表现最为明显,道指从2月中旬的最高点29568.57点跌至目前的20188.52点,仅20多个交易日就已跌去近万点,跌幅约32%;纳指从9600点左右跌至目前的6900点左右,跌幅约28%;标普500指数从3400点左右跌至目前的2400点左右,跌幅约30%。欧股的跌幅更加严重,富时100指数从2月高点至今跌去了31%,法国CAC40指数和德国DAX指数均跌达36%。亚洲市场的跌幅与欧美市场相比相对较小。


市场恐慌仍在升级,周一,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恐慌指数VIX收涨43%,报82.69,创下收盘纪录新高。


目前,海外确诊病例数量仍在快速增加,根据世卫组织最新数据,截至3月16日,中国境外确诊病例数达到86434例,一日内新增13874例。欧洲已经成为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地区,目前累计确诊已超5万例,多国已升级防控措施,包括关闭边境等。


海外疫情拐点尚未到来,是否意味着股市仍将继续下跌?潘向东指出,这一轮市场大跌的导火索是COVID-19疫情在西方经济体的流行,经济活动的半休克也是疫情造成的,所以海外股市将来面临经济不行带来的阴跌压力,去寻求市场底和经济底。“市场底”的出现一般是疫情出现拐点的时候。目前,疫情还在扩散,所以“市场底”的寻找还在进行之中。美股的底部在哪里目前还难判断,因为这取决于疫情未来的演变。不过,从上周五美国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来看,情况应该不会太糟,不会出现意大利那样半失控的状态。“疫情最让人担心的是不重视,一旦人们很重视,还是能把它有效控制。有了意大利的教训,相信其他经济体都会吸取。”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接下来美股可能会进入熊市的反复和波动中。到熊市的谷底,道指可能跌破15000点,按照华尔街的标准计算,美股探底大概需要21个月,董登新认为可能用时在两年左右。


哪种救市策略才“对症”?


货币政策不能直接消灭病毒,核心仍在于防控措施


事实上,全球均已开启救市模式。多国央行出台宽松措施,包括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英国、加拿大、新西兰、韩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央行相继降息。另外还有部分国家和地区加码量宽,欧洲央行年底前将额外增加1200亿欧元资产购买规模,同时启动新的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日本央行将ETF年度购买目标从6万亿日元增加至12万亿日元,将日本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J-REITs)购买目标提升至1800亿日元,还推出了新的借贷计划。澳大利亚联储表示将进行一个月和三个月的回购操作,以提供流动性。


另外,还有一些国家推出了财政刺激措施。例如,澳大利亚政府12日公布了176亿澳元(约113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新西兰财政部17日宣布121亿新西兰元(约73亿美元)的一揽子刺激计划。这些刺激计划均包含工资补贴、企业支持、以及对弱势群体的支持等。


这些措施是否有效? 王青表示,判断这些措施是否有效,不应以资本市场是否恢复之前的稳定上升状态为评价标准,而应以这些措施的自身目的及其效果进行评价。这些宽松政策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避免金融体系、实体经济中的各类企业因流动性不足而突然休克,就目前而言,这一政策目标基本达成。


其次,宽松政策的另一个目标是稳定市场情绪,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实体经济中的消费、投资信心的冲击,目前市场情绪仍处于高度恐慌状态,因此这一政策目标尚未达成。但恐慌的背后主要是疫情蔓延态势在驱动,货币政策不能直接消灭病毒;至于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程度,将主要取决于疫情的持续时间,而宽松货币政策主要是起缓冲作用,而且政策效果显现也需要一定的传导周期。


因此,当前最主要的救市良方仍是各国政府展现控制疾情蔓延的坚定决心,并果断出台有效的隔离、检测及治疗措施。未来如果新发病例出现稳定下降态势,资本市场的波动幅度也将随之缓和。在此期间,强力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也不可或缺,这些政策一方面将对实体经济提供重要支撑,同时也将在一段时间内缓和资本市场的波动幅度,尽管其并不能让市场重返常态。


目前全球主要央行已经接近零利率或达到负利率,这是否意味着各国政策应对空间已经极为有限?事实上,美联储还有最后一发“子弹”,即央行直接购买上市公司股票(或ETF),日本央行已经在使用。


潘向东表示,信用货币时代不存在“子弹打光”的概念。为避免金融市场衍生出大危机,量化宽松进市场可以无止境,只是这样操作会为未来留下后遗症。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既然美联储已开始出手,就不需要再去忧虑未来还会有多少暴跌,也不必太过恐慌。


王青表示,负利率可进一步深化,央行购买债券的规模和种类也能扩容,各国央行都还有政策空间。现在的关键是不能指望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解决疫情问题,而是需要防控手段跟上。当前阶段宏观政策主要是缓和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烈度,为防控手段生效争取时间。从这个角度判断,如果疫情短期内得到控制,超宽松政策会很快回撤;如果疫情持续更长时间,各国政策将会进一步加码。


新京报记者 顾志娟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