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绍本周的直播活动前,请先耐心听我们讲一讲“孔子之死”。


公元前479年四月的一天。孔子死了。


七天前,他的爱徒子贡闻听老师病重,从楚国长途跋涉归乡探望。他看到的是一个七十三岁的老人,疾病耗损着他饱经沧桑的身体。但孔子还是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倚门而立,似乎是在等待着爱徒的归来。


“端木赐啊!”孔子呼唤着子贡的名字:“你怎么来得如此晚啊!”


在过去的两年里,他的两名爱徒颜回和子路相继身故,一个是因贫病交加而逝,另一个则是慷慨赴义(死在卫国的乱事中)


孔子也会回忆起最艰困的时日,那是他和弟子们因战乱困在陈蔡之间的时候,粮食断绝,羹藿不济,尽管师生都因饥饿而面露菜色,但学生们仍会聚集在老师身旁,听他讲诵道理,弦歌不辍。


那时向老师求教君子穷达之道的,正是颜回、子路和子贡三个人。而如今,两位已逝,而一位阔别多年,才珊珊迟来。至于其他“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活得长久,就意味着不断地失去。如此看来,在预期寿命不超过三十岁的春秋乱世中,孔子年逾七十的高寿虽然称得上幸运,但也成为一种诅咒。


他亲眼目睹礼崩乐坏的天下,亲身穿行于满目疮痍的大地,见证道德被奸诈代替、盟约被背叛践踏。野心家踩着牺牲者的骸骨登上权势之巅,而清白之士却仕途偃蹇。


如今,他垂垂老矣,病势已深,上天似乎也不会再给他更多的时间,去践行他的理想了。他长叹了一口气:

太山坏乎!

梁柱摧乎!

哲人萎乎!


叹罢,他老泪横流:“天下无道太久了,没有谁能听从我的主张。”


七天后,当孔子去世的时候,世界仍然在混乱与动荡中摇摆,仿佛在嘲笑着他的理想终归只能是个理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结局,就是让他成了一个与时代对抗又一无斩获的失败者。他最后的慨叹,似乎也在承认自己的失败。他曾发牢骚说:“道不行,我就乘着竹筏子到海上去,能跟从我的,恐怕只有子路吧?”但如今,道的理想没有实现,子路也已经死了,而他作为一个抱撼终天的老人,死在了床上。


那里,距大海有300公里。


尽管后世的学者,喜欢将孔子塑造成一个未卜先知的预言家,编造出种种不可信的记载,说明孔子早已预言了自己的理想将会盛行天下。但历史上的孔子,却仍然是以一位壮志未酬的失败者的身份去世的。


孔子积极参与并努力实践的政治抱负,并没有留下太多实际的成就。他也未能逆料到自己的理想,会在他身后的2000多年的时间里,成为一座不竭的思想源泉,始终浇灌着后人的心灵之田。这个失败者的“理想国”为何拥有如此大的魅力,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神迷,拼力追寻,以至于前赴后继,让一代代人将自己的努力化作孔子理想的一个注脚?



4月5日本周日,新京报·文化云客厅系列直播第四期,我们邀请到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为大家分享“孔子的理想国:为何一个“失败者”的理想,会成为后世两千年中国文人志士的精神追求?


| 主讲嘉宾 |

张经纬


人类学学者、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 你将听到 | 


* 为何美好的理想,却诞生在内忧外患的乱世之中?


* 孔子理想中上古的圣君仁政,是幻想还是现实?


* 孔子的理想国为何会在现实中处处碰壁?


* 当时代与理想碰撞时,究竟是该屈从所谓的时代大势随波逐流,还是冒着哪怕失败的风险,也要用理想改变这个时代?

 

* 为何一个“失败者”的理想,会成为后世两千年中国文人志士的精神追求?孔子理想国的真正魅力究竟是什么?


| 参与方式 |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即可进入新京报书评周刊快手直播间。本周日下午14:00,直播正式开始。




PS:打开微博,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也可同步观看直播。

| 活动主办 | 新京报书评周刊

| 特别支持 | 书萌

| 书店联盟 | 有为图书馆、在溪书屋、上海三联书店 · 微言小集、独秀书房、知无知、福州鹿森书店、小黑鱼读书会、北京社科书店、外研书店、二楼南书房、成都三联韬奋书店、纸的时代书店、成都散花书店、陆上书店、四阅书店

| 运营团队 | 文案:李夏恩;海报:魏斯瑞;视频:林可卿;编辑:吕婉婷;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