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来讲,现在的武汉应该是全国最安全的城市。”近日,一句答记者问,形成网红热词,将幕后奋战的李太生推向台前。

 

作为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早在1月25日,李太生便领衔近30位专家,针对新冠肺炎提出诊疗方案,后前往一线参与救治。五一期间,在医疗队已圆满完成任务后,李太生仍留在武汉,协助当地医务人员做最后的工作。


李太生支援武汉在红区内的工作照 受访者供图


领衔提出诊疗方案 亲赴“战场” 

 

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清华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自疫情初期,李太生便投入工作中。

 

2020年1月25日,李太生领衔近30位专家,讨论形成了《北京协和医院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建议方案》。

 

“协和方案”提出,要加强医务人员防护培训、强化早期筛查、规范重症治疗等观点,这受到业界高度评价,并向全国推广。 李太生提出,在尚无有效抗病毒药物情况下,可考虑应用免疫球蛋白以及康复期病人血清抗体治疗的方法。

 

2月7日,李太生又作为北京协和医院第二批驰援湖北国家医疗队队长来到武汉。“之前有人劝我不必来武汉,但有些疾病的数据和症状,不在现场根本就不会了解,所以我必须亲眼去看看病人。”李太生说,能够到现场,就是来武汉最大的价值。


李太生工作照 受访者供图


“主动出击” 20多位病人转危为安

 

在武汉连续工作一个多月以来,他每天都要进病房,疾病的复杂程度使他一直处于战时的亢奋状态。

 

李太生介绍,新冠肺炎不仅是一种肺炎,它更是一种感染综合症。“我们发现重症病人的手指、脚趾,甚至整个脚部都出现紫绀的现象,这已经是弥散性血管凝血的表现了。从外观都能够看到缺血状态,说明脏器一定存在微血栓,甚至可能因此而加速脏器衰竭乃至死亡。”对此,他提出应尽早实行抗凝治疗的原则,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

 

在这场与新冠肺炎的遭遇战中,各地医务人员一致的感受是:危重症病人的病情瞬息万变,看起来很平稳、甚至出现好转的病人也可能急转直下。李太生认为,不能被动防御,只有主动出击,才能达到降低病死率的目标。

 

“当人类遇到新的传染性疾病,没有疫苗、又暂时缺乏有效药物时,靠的是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李太生说,及早、足量地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有望提高病人的免疫力,有可能减少病情转化成危重症甚至导致死亡的概率。

 

一系列原创性策略及措施取得可喜成果,一个月间,已经有20多位病人成功脱离危险,转入普通病房。

 

作为援鄂医疗队的“压舱石”,目前,北京协和医院医疗队已经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李太生等6名医疗队员决定继续留在武汉,协助当地医务人员做最后工作。

 

攻坚艾滋病27年

 

李太生此前的医疗工作中一直与病毒战斗。在新冠肺炎之前,他攻坚艾滋病长达27年。

 

1985年,北京协和医院王爱霞教授发现我国首例艾滋病人,直到1993年,全国八年累计报告病例仅1300例,从当时国内情形来看,选择研究艾滋病无疑是选择了“冷门”。但是李太生则做出这一选择,他认为,中国必然要经历一个艾滋病暴发流行的阶段。1993年,受国家教育部委派,他到法国巴黎攻读艾滋病专科医生学位。

 

当时,国际医疗领域认为晚期艾滋病难以医治,李太生凭借临床观察,挑战了实验数据的“权威”,并和导师在1997年共同向世界宣布:艾滋病病人免疫功能可以重建。

 

多年以后,讲起这段经历,他仍然非常激动,“我是在一个最好的时期进入了这一领域,又在最好的医院里选择了最好的导师。”李太生说,当时大家都急于报告最新的结论。起初三四个月,他们的试验结论与其他实验中心相比并没有区别。当坚持到第9个月时,就发现了艾滋病病人淋巴细胞亚群数目开始出现恢复和反弹。“这一发现提醒我们,临床与基础医学很重要,坚持独立思考更重要。”

 

目前,李太生团队建立的艾滋病综合诊疗“协和模式”,使病人年病死率低于0.3%,达世界领先水平。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左燕燕

校对 吴兴发